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关于新闻的再思考
关于新闻的再思考
2017年08月  作者:申 克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26    责任编辑:xwywck

 

关于新闻的再思考

申  克

  随着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很有必要对“新闻”这一概念进行再思考。这是确保新闻真实性、准确性的必要条件。下面述说一二: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1942年陆定一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二、新闻要素有哪些?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做适当的描写,还可穿插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6个要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下面这条新闻,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今天下午2点2分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

  特点:

  公开性、真实性、针对性、及时性、准确性、显著性、接近性、开放性、广泛性、变动性、时效性

  三、新闻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新闻的分类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有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有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有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有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附  录:

  新闻的定义 :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 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 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 “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作者为媒体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