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剑客”:彭子冈
闻一兵
彭子冈,原名彭雪珍,江苏苏州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幼年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其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北京的一些大学任教,对彭子冈的幼年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自读书起,彭子冈就对文学情有独钟。在小学的时候,作文在全县的作文比赛中往往名列前茅。上初中后的她开始向叶圣陶主持的杂志《中学生》投稿,很为叶圣陶赏识。在杂志《中学生》举办的好几次比赛中,彭子冈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当时她就读的女中校长,因为此事还特意送了她一把团扇,上面写着“为校争光”。
1932年,她将她认为过于女性,俗气的名字舍掉,换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彭子冈”来做笔名。也是在《中学生》上,她用这个笔名第一次发表了一篇思索和探讨的短片小说《狱囚》。1934年,只身北上,考取中国大学英语系,在业余时间常为《大公报》副刊撰稿。
二
彭子冈真正走向新闻界是在1935年。这年,《妇女生活》杂志的主编沈兹九向彭子冈抛出了橄榄枝。彭子冈在《妇女生活》落了根,担任助理编辑同时还采写专稿。就在这段时间里,以《妇女生活》记者的身份,彭子冈进入江西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对其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曾探访过正在狱中的“七君子”,即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等救国会的领导,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有机遇,能与这些大家有所交流实在大幸。而彭子冈的幸事,怎会只此一件。之后,又在北京采访了五四中成长起来的著名文学家冰心。之后的彭子冈有幸参加了著名左翼作家,人称“民族魂”的鲁迅先生的葬礼,并写出了一篇著名的报道《伟大的伴送》。这段时间的彭子冈在短短的记者身涯中,就前后经历了不少。但是究其一生,这段时间的经历只能是小试牛刀。
三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摆在中国面前的一大摊子事该怎么办很快就被提上了议程。毛泽东出乎全国所有人意料的应蒋介石之邀前往重庆,进行谈判。苦经战火的中国人,都对这次谈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无疑这定是一个大新闻。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大新闻,但是真正把它报道成大新闻,才能使它真正的成为大新闻。就此事,彭子冈发表了一篇题为《毛泽东先生到重庆》的新闻特写。在文中这样写道:“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只有几百个爱好和平的民主自由人士在九龙机场迎候。”寥寥数语就将雾都的政治氛围鲜活的展现出来。又用“‘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北口音说这三个字,当记者与他握手时,他仍在重复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这样细腻的语言来写毛泽东,一下子把国民党常常宣传的那些关于共产党蛮横粗野的形象来了个极大的颠覆。将毛泽东如实的描写成一位来自乡野的穷书生,使得人们的亲近感增强了不少。据说这篇新闻报道是在一个半小时内写就的,这篇直至现在拿出来都有不少地方可圈可点的优秀报道,一直都为人称道。
彭子冈不仅写正面新闻厉害,揭露污点的功力功力也同样高深。有一次,宋美龄访美后经印度飞往重庆。专程前往印度迎接孔二小姐同机到达。彭子冈用一篇名为《“七七”六年及其他》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她写道:“她们的行李极多,此行自然有许多重要文件及礼品,二卡车装的满满的。有人走近一大而四方方的盒子,受到了叮嘱:‘小心点,别走近来,这里是手表’。”还是她细节描写的风格,将“第一夫人”及其外甥女用专机走私洋货的行径悄无声息的进行了揭露。除此外,他对美国大兵强奸北大女学生的“沈崇事件”和国际间谍川岛芳子案的报道,都直击美、日帝国主义,同时也刺中了国名党的痛处。因为此,在一次公开场合一国民党官员语带威胁的向彭子冈责问:“彭子冈,你的文章真有煽动力,你是不是共产党啊?”彭子冈冷笑了一声回答道:“承蒙高抬,您过奖了!”
正是由于她在《大公报》过人的表现,同另外的两名著名记者浦熙修、杨刚一起人被称为“三剑客”。
四
解放战争及解放后,彭子冈先后在《进步日本》、《人民日报》、《旅行家》等杂志工作,写出了《官厅少年》、《雪亮的眼睛》等佳作。而且还随代表团出访欧亚七八个国家,出版了《苏匈短简》。1957年,她与她的丈夫和很多的文字工作者一样都被打成了右派,1979年才得到改正。改正之后,彭子冈继续出任《旅行家》的主编,继续着她的事业。
相继出版了《人之初》、《汽笛》、《塑象》和《姐弟情上的疤痕》等散文。在1984年,躺在病榻上的她口述写就近10万字的著作。1988年,73岁彭子冈在北京病逝,直到生命终结,她才停下他的笔,她的创作。
(作者为媒体研究人员)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