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编采技巧 >> 说“养稿”
说“养稿”
2017年07月  作者:田厚钢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说“养稿”

田厚钢

  2016年7月8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了拙稿《责问过后须问责》。拿到报纸后感慨万分,这可是发过去好长时间的稿件啊!现在,经编辑精心斧正,巧借《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这一“由头”,添加新的表述语言,成为贯彻中央最新精神、符合主旋律、贴近实际的时文。多少年来,业界同仁都称人民日报大气,我觉得背后自然少不了大气编辑的耕耘,单就“养稿”之功,就不难看出其良苦用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对新闻要“抢”是本能,但有些新闻类作品,比如通讯、调查报告、评论等,会“养”是本领。有的文章若尚欠火候,就要放一放、养一养,瞅最佳的时机见报,效果更佳。时下的问题是,注重“抢”的多,而注意“养”的却较为鲜见;“抢”,抓到手,快出手,耽搁不了多少时间,而“养”则是个眼力活、慢性活,会牵扯不少精力,看得准不准,能养好养不好还很难说,何况是在人心比较浮躁、追逐急功近利的今天,“养稿”的做法更显得难能可贵。

  “养稿”反映出编辑甘做嫁衣的作风。编辑是无名英雄,长年累月为他人做嫁衣,永远躲在幕后。经过他们精心打扮的文章发出后,读者见到的是作者的名字,有几人知道编辑背后所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味到。对每一篇稿件,从主题的提炼、立意的把握、结构的优化、文字的修饰等编辑都要进行再创作,这中间编辑所付出的心智并不比作者少。“养稿”这种甘为人梯的工作作风,只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自然流露。

  美国报人泰勒说:“编辑伏在办公桌上每天工作8小时,在脑力和体力上都是很疲乏的。因此,编辑除非从工作中找出兴趣和吸引力,否则,就不会把工作做好。”编辑工作说好做也好做,说不好做也很难做。但编辑的责任心、事业心尤为重要,关键是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神。对工作是打主动仗,还是被动地应付;是干好当下、考虑长远,还是寅吃卯粮、勉强过得去,都直接影响到文章、栏目、版面乃至整张报纸的质量。作为一个栏目、一个版面的编辑,时时刻刻能有意识地“养稿”,说明有大局观念、长远眼光,深谙积累、积蓄之道,稿源富足了,手底宽裕了,一旦需要,伸手就来。这,唯有对事业上心、专注的工匠精神,才能做得到。

  “养稿”就是培养作者、涵养稿源,争取更广泛的支持。拥有好编辑,对报纸来说,是实力,对作者而言,是凝聚力。那么,作者所能回报的,就是竭力把稿件写得更对路、更扎实些,让编辑少花点时间、少劳累一点、少费点心血。

  (作者为媒体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