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面对读者反馈,你能做到理直气壮吗?
面对读者反馈,你能做到理直气壮吗?
2017年07月  作者:张继民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面对读者反馈,你能做到理直气壮吗?

张继民

  1991年11月中旬,新华社天津分社有位记者发来一篇300多字的稿子,称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教授和他的课题组,研究出用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的成果。

  我负责编辑这篇稿件。一般来说,用黑白胶片只能作黑白摄影,怎么能进行彩色摄影呢?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成果,就此发一短稿,属于大题小做,浪费资源。

  为了摸条“大鱼”,我专程乘大巴到天津,与原作者合作重新采访。用黑白胶片作黑白摄影,用彩色胶片作彩色摄影本是化学方法,而母国光的成果变成了物理行为,是学科的改变。

  回到北京,我不仅重新写出稿件,还在通俗化上下了功夫。

  怕出错,我没有采用传真、打电话方式审稿,而是重返天津找母国光校长当面审定。意识到这则报道重大,可能会有读者提出异议,回京时,我把这项成果的鉴定证书拿回来了;把国际联机检索单拿回来了;把杨振宁、李正道、袁家骝、周光召、宋健等著名科学家到这个研究室考察成果时说的赞语,一一抄回。

  消息发出,果然被首都和全国很多报纸采纳。正当我为之高兴之际,问题果然出现。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读者,看了我的报道,给时任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写信。说:“用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根本就不是新闻,这项研究在110多年以前就实现了。”从事新闻报道,昨天的事情今天去写都显得晚,110多年前的东西我还当新闻来发,不可原谅。他说出重话:“窃以为新华社有这样的记者有损于新华社的声誉。”郭超人批示,要求新华社总编室负责查清此事。

  好在我有所准备。我和我所在编辑室对那位读者提出反驳意见,呈送给郭超人和新华社总编室。我们写道:

  “如果他能把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推翻;如果他能把国际联机检索结果推翻;如果他能把此项成果论证会的集体论证意见推翻,我马上向他道歉,承认错误。这些都是铁打的事实,杨振宁不如他?宋健不如他?周光召不如他?他懂得这一摄影跃进,是从化学行为变为物理行为吗?”

  我的反驳理直气壮。因为他直接损害到了事实,直接影响了我的报道声誉。我不是那种一听到不同意见就反感的人。如果我有错,我会老老实实承认。甚至领导没找我,我的检查就写出来了。因为我知道,出了差错,态度好,领导也会关照呀!

  可是那位“窃以为”呢?不调查研究,乱说一通,能让人接受吗?我的体会是,搞重大报道同时也冒重大风险,因此要准备好坚实的盾牌,防止出现被动。采访要深入,对重大报道审稿的时候,不要在电话里一念就完事了。

  1991年底,我们的这篇合作报道,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

  再后来,母国光校长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