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庄,人民日报创始人之一,人民日报原总编辑。他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新闻战线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工作中,李庄既善于用“红笔”,修改审定稿件,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领导经验;又长于用“蓝笔”,自己动手写文章,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影响巨大的作品。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同志逝世已经10年多了。10年多来脑海里反复出现李庄的音容笑貌,李庄对我的谆谆教导,李庄批改我编辑的摄影画刊的情景,不断地浮现在眼前……
人民日报老总编的6句话,大家都该好好看看
许 林
李庄教导我要多读书
那是1968年在北京房山县南召公社常舍大队人民日报“五七干校”,我同老李(那时同志们对老同志全称“老某”)都在一班(总编室班)劳动。劳动休息时,我们经常在一起喝水聊天。记得老李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许林同志,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报馆工作知识越多越好,你们年轻人有时间要多读书啊。”
“靠「红头文件」办报”
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李庄官复原职,再次担当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那时我是人民日报摄影画刊的主编之一,由于工作关系,与李庄同志打交道比较多。老李人很随和,在批改或者签发画刊大样时,时不时同我说上几句。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中央精神体现在报纸上,他认真研读中央文件。有一次我送大样请他审阅,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中央文件,见我来了,他就拿起文件对我说:“其实,我们这些人没有什么本事,就是靠这个‘红头文件’办报。”
他的话给我以很深的影响,在后来的编辑工作中,我经常想起老李的话,经常用中央文件的指示精神对照,看看我编辑的摄影画刊是否真正体现了中央精神。一直到我在《新闻战线》杂志编稿子,在政治上都坚持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我的同事一致评价我“政治敏感性强,大局意识强”,应该说,这与李庄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报道要留有余地
在人民日报41年的编辑记者工作中,我一直坚持采写新闻报道(包括照片说明)要留有余地,做编辑也要留有余地。近十五六年给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培训班和在校大学生授课,我把“留有余地”作为一小节专门讲解。这不光是读书学习以及新闻实践中取得的真经,也是李庄教导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老李不止一次对我说过,搞新闻报道,“要留有余地”。记得有一年3月,人民日报搞植树造林报道,我编了一版摄影画刊送他审阅,他还没看画刊就对我说:
“许林同志,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有的文章有时候爱吹牛,譬如说有一篇报道讲到,一个方圆半平方公里的海岛上,十几年来守岛部队指战员共植树12万多株,那个小岛放得下这么多树吗?可能是这个小岛植树成活率太低,他们把每年死了的树苗也算上了。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要让人相信,一定要留有余地。”
对通讯员的稿子要抢救
李庄对来自基层通讯员的稿件处理非常谨慎和负责,他对我说过:“通讯员写稿很辛苦,见报不容易。我们对通讯员的稿子,能抢救的就要抢救,要帮助他们把稿子改好,尽量争取见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传统,老李身体力行,还时不时把这种传统、作风传给我们年轻人,令我感动。
他的话一直影响着我,无论在人民日报工作期间,还是在《新闻战线》杂志工作的日子里,我都未敢忘记,因此,在编辑工作的几十年中,我结交了许多来自基层的摄影通讯员朋友和报刊界的朋友,结识了许多文章写手,他们不仅成为我的骨干通讯员和作者队伍,成为我在人民日报和《新闻战线》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脉,更让我从他们的稿件中学到了许多不懂的知识。
谁的稿子好就用谁的
在人民日报版面上,新华社记者和本报记者的稿子经常发生碰撞,尤其是照片,他们发了稿,我们记者也拍到了,送到版上总会有一争。每当这时候,李庄总是笑着说:“我们用稿有一个传统,新华社记者和本报记者的稿子,谁的好就用谁的。”
李庄同志讲的这条选稿原则,我认为是非常公正的,因为人民日报是全国第一党报,应当在选稿、报道方面大气一些,宽厚一些,注重大局,择优上稿,力争编出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报纸。所以,李庄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在编辑工作中贯彻执行。
文字要反复推敲
在审阅我编辑的画刊过程中,老李多次对我说:“做文字工作要反复推敲,力争准确、简洁、生动。”例如:
1978年2月19日的彩色画刊《海南春早》中有一张照片说明写道:“广东省文昌县委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不断扩大甘蔗种植面积。”李庄同志在审阅时把“不断”改为“有计划地”,改得非常有道理。“有计划地”比“不断”,有想法、有节制、有指导性。
李庄同志在我编辑的画刊上的修改,当时我抄录下来许多,这些抄录的李庄改样,我是作为编辑工作学习用的。有一张大样上我写道:“这是李庄同志的改样。要好好学习领导同志的改样。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人大新闻学院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