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质疑,减少报纸差错的重要方法
质疑,减少报纸差错的重要方法
2017年07月  作者:陈全义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质疑,减少报纸差错的重要方法

陈全义

  准确是新闻的基本要素,减少乃至杜绝差错,不仅是编辑业务的体现,也是媒体权威性的体现。漯河晚报在工作实践中,提倡、培养编采人员的质疑精神,减少错误的发生,提高了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升了纸媒的品牌形象。

  当一批批网红雨后春笋般涌现却又昙花一现时,当一茬茬网络主播因色情暴力无下限登上黑名单时,媒体融合正在步入深水区。尽管唱衰纸媒的声音此起彼伏,但绝大多数报纸仍然在寒风中屹立坚挺。然而,一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报纸的差错备受公众诟病。如何减少报纸差错,是报人不得不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在编辑环节,质疑,是减少报纸差错的重要方法。

  一、质疑,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

  新闻要素中,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如何(How),这5W1H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这6个词都带有疑问语气,也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是记者对以上6个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相应地,在编辑环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看6个问题是否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故,质疑,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

  敢于质疑,大胆质疑,是媒体融合的现状对媒体人的迫切要求,这也是时代的需要。媒体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大家的注意力多集中在新媒体发展上,再加上部分人离职的蝴蝶效应,有些媒体人出现浮躁心理,静不下心,坐不了冷板凳,各种奇葩错误层出不穷,国家领导人名字出错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纸媒尚且如此,力争时效性的新媒体报道中的错误更是数不胜数。错误出现后,无论内部检讨,还是公众质疑,大家都离不开一句话:要是能认真点,如此低级的错误就可能避免发生。媒体融合不能以降低编校质量为代价。认真点,离不开编辑对新闻要素的质疑。

  众所周知,审稿是编辑的基本职责,报界一般是“编辑—部主任—编委”三级审稿制度。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第一次把关,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关,稿件中的绝大部分错误应该在这个关口被干掉。在报纸出版流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口,就是校对。如果编辑和校对没把好关,版式是否恰切、导向是否正确、稿件是否碰触高压线、标题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混乱、语法和标点符号是否有误、有没有错别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坑”都堆到签版时,每天要面对几十个版面的编委恐怕是力不从心,错误的发生估计也在所难免。

  质疑,是对编辑工作的必然要求。漯河日报社旗下的漯河日报·晚报版,创刊于2007年,一直没有校对,采编出版流程为“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编委签版”,2016年又在签版后增加了“总审”的程序。如果责任编辑不够认真细心的话,出现差错的几率是很高的,这对值班编委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笔者长期分管编辑中心,结合工作实际,梳理总结经验教训,对编辑提出“三不信”的要求:一是不要轻信记者,由于各种原因,记者写的稿子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陷阱,编辑要对新闻6要素进行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二是不要盲信领导,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值班编委说的也不一定全对,编辑要敢于质疑,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要集思广益;三是不要过于自信,对自己编辑的版面,如果看三遍没看出差错,再看十遍也照样看不出。“三不信”可浓缩为“怀疑一切”。提倡“三不信”,鼓励编辑对稿件大胆质疑,从而培养了编辑质疑意识,避免了不少错误的发生。

  二、善于质疑,是新闻队伍的必备素质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一个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总纲,也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时代的发展对新闻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媒体人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应该以“48字”为追求,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践。为办出高质量的报纸,大胆质疑稿件的6要素,这是编辑的基本功,也是新时期对编辑的基本要求,而善于质疑,正是编辑队伍的必备素质。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升编辑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是提高报纸质量、减少差错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年轻编辑来说,由于文化底蕴、专业技能、个人阅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出现差错在所难免。“三不信”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培养了编辑善于质疑的习惯和品质。

  2016年是漯河省辖30周年,我们策划了“30年城市记忆”大型系列报道,在晚报上开辟专版,用通版的形式进行报道,栏目设置有《年度人物》《历史印迹》《温故知新》《当年热词》《当年大事记》等,计划从9月一直持续到12月底,每周编发三期。

  10月中旬,作为报社值班编委,我在看版时发现,其中一个年度人物的名字中带有“红”字,而文中的名字则有“洪”字,前后不一致,明显属于电脑打字时手误,立即和编辑沟通,最后让记者重新与新闻当事人核实。另有一次,因为当事人长期不在漯河,记者没有采访到本人,而是采访了其弟子,笔者亲自联系当事人,进行了重新采访。据此,连夜给全体编辑召开会议,强调专版的重要意义:对于记者来说,可能是一篇稿件;对报社全局来说,是一项大型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报社和报纸的形象;对漯河市来说,更是过去30年的总结,是为全市树碑立传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对报社和报纸负责,更要对历史负责。毫无疑问,由于30年的时间跨度长,稿件内容比较多,对编辑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检验编辑工作水平和能力的实战。由此,我们再次强调“三不信”的重要性,并提出无论写稿时间多么紧张,都要让稿件与新闻当事人见面,必须经本人审稿,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此举,避免了以后出现类似错误,也让编辑更深刻地感受到“三不信”是必备素质。

  敢于质疑,是一种品质。其实,编辑在质疑的过程中,必定有个思考的过程,否则发现不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了当新闻的“搬运工”,把记者的稿件直接贴在版上了事。这个过程,也是编辑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求证、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一方面解决了容易出差错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积累经验和提升工作技能的过程。时间久了,质疑的意识得到了固化,质疑的能力就得到了强化。从某种角度讲,当善于质疑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编辑的工作经验就丰富了、成熟了,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从质疑到释疑,是追求真相的过程

  质疑,不仅对编辑重要,对记者同样重要。新入职的记者不少人缺乏新闻敏感性,会把新闻当做司空见惯的事情,或者把常识误以为新闻。编辑的质疑,可以让记者对稿件不断进行补充完善。编辑的质疑、记者的释疑,使我们离新闻真相越来越近,这个过程也是新闻追求真相的过程。

  那么,如何让编辑进行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我们出台了《新闻操作规范》《编辑实务操作指南》《新闻价值判断标准》,让编辑和记者有一个具体的参考标准。如果记者没有做到,编辑就需要质疑到,以促进新闻稿件的完善。

  如何判断稿件的新闻价值?我们提出“二十条军规”:

  从受众角度说,新闻稿件是否有读者愿意看?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读者看报纸最关心的还是与自己有关的信息,选择稿件时,要判断这篇新闻读者感不感兴趣,哪一类读者感兴趣?如果一篇新闻只有少部分读者感兴趣,或者没人感兴趣,那么这篇新闻的价值就不大。

  新闻稿件是否能让读者有所收获?新闻就是还原事实,放大事实最精彩的片断,告诉读者事实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让读者有所感动、有所收获。新闻价值的判断在于其是否具有影响他人的社会价值,或给读者以正能量,或给读者以警示,哪怕是博人一笑。如果读者无所收获,就不具备新闻价值。

  新闻稿件是否有主题?每篇稿件都要明确向读者传达什么?稿件是否是伪命题?或者采访报道角度不对?

  是否抓住了“新”字?时间新、内容新、思想新、角度新,看看符合哪条“新”的要求?时效性不强的稿件,是否有新的由头?

  稿件导向是否正确?是否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稿件见报后的反响要有准确的预判,剔除那些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稿件。还要看是否涉嫌封建迷信、邪教、低级趣味等。求助的稿件,需要激励性,讲述人们如何战胜困难的故事,可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杜绝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看新闻要素是否齐全?记者是否到现场采访?是否道听途说,没到现场,或没深入采访。看稿子是否有逻辑问题、前后矛盾,是否经得起推敲?尤其警惕通讯员稿件,或为了完成任务编造虚假新闻,或写得不到位易引发事故,或一稿多投造成重稿。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对所报道的内容负责,如果无法判断新闻的真伪,宁可放弃。

  稿件是否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是否从一个比较偏激的角度去写?舆论监督稿件是否做到了双方见面,对各方都进行了采访,不能偏听偏信。否则,有可能损害社会稳定,或给其他单位、公民造成负面影响,对媒体的品牌也是一个伤害。稿件是否以偏概全?个别现象被无限放大,让人感觉全社会都是这样,错误引导公众。

  采访对象是否有权威性?是否是本领域的专家或领军人物?

  稿件是否碰触新闻高压线?诸如国家有关政策或规定、涉及军队、民族宗教等。

  工作常识、生活常识和众所周知的东西不是新闻。网络上抄袭的稿子不发。

  稿件是否注水、故意拉长?或者一个完整的东西被“拆机器卖零件”?

  如果是读者举报的内容,是否是无解的问题?如果没办法解决,发表后只能激化矛盾,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部门稿件是否是民生话题?是否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是否是工作总结?

  稿件是否有广告嫌疑?是否有被人利用的嫌疑?

  防止重稿。稿件是否近期发过?或者类似的内容发过?或者其他版面做过?

  是否有不允许发的内容?拿不准的东西,一定要请示。上级交办的稿子,弄清楚突出哪些内容、回避哪些内容。本报编委会没通过的选题不能采访和编发。

  稿件见报后会否给本单位带来负面影响?本地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应注意新闻纪律,服从指挥,听从安排,不跟风炒作,更不要乱发评论。

  是否贴近了本地实际?是否焦点热点话题,或者时效性强的话题?是否观点明确导向正确?不能发无观点、发牢骚和观点偏激的稿件。

  强调发硬新闻,趣闻不是新闻的主角。弘扬正气,凸显社会主流,在选稿上还是要多选让人看后心里感觉很温暖或很振奋的稿子。看是否是大众关注的话题,是否时效性强,是否报纸已经刊发过?不能漏发焦点热点新闻和突发重大事件。注重稿件可读性。要注意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对网络稿件要慎之又慎。

  注重编发有趣的、积极向上的,具有正面引导意义的稿件,编发大家感兴趣且内容不偏激的稿件。不炒作八卦和低级趣味的内容。当前热门的话题,多找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做链接,增加新闻的厚度和深度。

  正是依据“二十条军规”对稿件不断质疑,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让我们的报纸质量和编校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

  (作者单位:漯河日报社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