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在新媒体业态下,传统副刊如何寻找新空间?
在新媒体业态下,传统副刊如何寻找新空间?
2017年07月  作者:潘 宁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56    责任编辑:xwywck

 

在新媒体业态下,传统副刊如何寻找新空间?

潘   宁

  从新媒体爆炸式发展开始,就有这样一种论调不断进入我们的耳膜:“不是新媒体搞死了旧媒体,而是用户放弃了旧媒体,转移到了新媒体。纸质这种介质已经落后,它被电子屏幕取代已经是大势所趋。”在这种集体唱衰纸媒的论调下,传统纸媒副刊的声音似乎更是日渐式微。然而,在这种热现象的背后,冷静下来分析,新媒体和传统纸媒之间难道仅仅只有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吗?传统副刊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新媒体环境之下,未来的大趋势将走向何方?本文将尝试从新媒体和传统型副刊充分互动和彼此借力的角度,来探讨以上的话题。

  一、解析新媒体特性,取长补短

  在我们感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给传媒带来的变革之外,新媒体最初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渠道出现在大众的面前,然而它的渠道特性,使得在新媒体上呈现的内容也有了相对鲜明的特点,甚至一度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但是新媒体内容的优点和劣势分别在哪里?

  第一,新媒体是建立在电脑和手机屏幕的快速阅读,它的内容必须是短小精悍。它的优点是:直击核心、直达卖点;它的劣势就在于碎片化和片面性,有时候甚至是断章取义,没有办法呈现内容的原貌。第二,新媒体上的内容,主动性更强。因为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新媒体对于所要传播的内容是进行了精挑细选的,往往是浓缩和节选了发布者希望读者快速阅读和接受的内容,阅读友好性更强,难度更低。但它同时减少了读者对于内容的思考和批判,长期来说对于国民的思考和阅读习惯是没有帮助的。第三,共鸣和分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一大不同是,它需要靠受众的转发和分享来扩大传播,所以在内容的选取上,就会偏好能引起大多数人普遍共鸣的内容,有时候为了追求这一点,甚至会传播一些在立场和价值观上偏颇的内容,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就是有力的证明。第四,与热点及时互动。由于在新媒体上发布信息,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优点是可以迅速地把握热点产出内容,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引人群的关注。但是风险也一样存在,因为对于信息缺乏监管,对于新闻线索没有进行考证和确认,所以虚假信息和乌龙新闻也是屡见不鲜。第五,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大潮和受众快速的手指滑动当中,如何让受众在零点几秒的时间里关注到信息并为此停留,最后还要点击进去阅读,完全是依靠标题的吸引力。可以说,新媒体内容发布者制作标题的能力,在一段时间内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了。但是,新媒体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是,在要么新奇,要么暧昧,要么耸人听闻的标题背后,到底有多少是高质量的阅读内容,是值得认真去审视的。

  二、借势新媒体思维,再造“内容为王”

  目前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传统纸媒副刊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专业性,即精确的定位,清晰的思路,优质文化的坚守和文学品质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要借势新媒体带来的新思维,打造新时代的“内容为王”。传统副刊如何更贴近时下的热点,如何在互联网文化大潮中找到一块自留地,如何挖掘传统副刊和新媒体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杭州日报西湖副刊《悦览》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第一,借鉴新媒体资讯的快速响应速度。副刊一直是以一种远离世事纷扰的优雅姿态存在于纸媒,然而其实对于热点的把握,也完全可以有另一种角度和另一番韵味。在《悦览》第一版“热点”上,通常会用散文的体例来呈现对于文化热点和文化事项的关注。这一版的内容往往以某个热点事件或者人物为触发点,柔软而诗性地延伸开去,让城市的热点里能涌动着文学的丰盈。在选题的把握上,有时关注的是文化事件,如《南宋: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以“南宋风物观止”这一文化展览为事件背景的,有时候只是单纯的城市热点,如:《雪:零度以下的声音》是以2015年杭州的第一场雪为背景的。更有代表性的是,当2016年许巍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推出,民谣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线,成了火爆一时的文化现象时,《悦览》也及时推出了《民谣记忆》,响应速度绝对不输新媒体。

  第二,超越新媒体做优质的文化补给者。无论时代如何演进,文学和书之间始终保有那种天生的紧密联结,作为传统型副刊,则必须将传播这种优质文化视为己任。《悦览》的第二版“热读”,正是基于中央提倡的“全民阅读”,每期着重介绍一部最新出版的作品,主要围绕人文类书籍加以书评。通过书籍背后文化渊源的挖掘,作者创作历程的探寻等等,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广大的读者。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传统型副刊远远超越新媒体的。

  第三,引入新媒体时代的文化IP。最近在网络上被热炒的IP,其实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缩写,经过网络引申解读之后,就泛泛的把每个有识别力的能代表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符号的作品都称泛称为IP。《悦览》的第三版,是传统副刊所必备的“专栏”,邀约到的都是国内最好的专栏作者。在新媒体风潮的影响之下,专栏作者的邀约也呈现出了新的态势,他们是否是时下文化热点的宠儿,他们的观点是否能与时代的变革相契合,他们是否有一些跨界于传统文化之外的新标签等等,都是新媒体时代专栏作者需要解读的新的文化方程式。譬如,2015年主要的专栏作者为古籍散文大家鲍尔吉·原野,“岭南派”新生代女性作者陈思呈,既是诗人又是研发机器人的新媒体写手陈可抒,等等。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理解为新媒体时代的文学IP。

  第四,顺势新媒体打造“情怀”。曾几何时,“情怀”一词在新媒体大行其道。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对于平静安静的渴望和心灵归宿的追寻大大超过了以往。我们的副刊,可以为读者寻觅到一个安放情怀的去处吗?作为城市党报,与城市的血脉深刻交融,正是文化的渊源和深厚的根基所在。杭州日报西湖副刊的“城纪”,多年来在全国副刊界有着出色的口碑,它以文化名城杭州为立足点,全方位细致地呈现这座古城的各种文化底蕴。作者和编者将城市历史和文化脉络中的珠玑精美而悠然地铺陈开来,是故事,是记忆,也是渊源,恰如其分将当下人们生存状态中的“情怀诉求”融合起来,为他们找到宁静而风雅的心灵家园。

  第五,借力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受众触达方式的演进,主要在互动性和引导性。现在,《悦览》的内容每周都会被推送到公众号“杭州日报文艺群”上,也收获了很多新媒体粉丝的点赞和转发。这可以说是传统副刊与新媒体接触的1.0迭代,更多地是借助了新媒体这个渠道。在2.0迭代上,《悦览》更多地提升了内容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最近“杭州日报文艺群”就推送了一条《试转一下命运的罗盘,在〈欢乐颂〉里,你是谁?》的文章,把时下热播电视剧的热点和朋友圈的互动游戏结合到了一起,让推送的内容本身就充满了互动性和参与感。第二个关键点是主动性的“引导”,在新媒体这个内容爆炸的时代,读者是在手机屏幕上用快读滑动的方式来浏览信息的,而且更残酷的是,在向读者推送内容的同时,有千千万万的自媒体和新媒体都在向读者推送着内容,这就要求标题的导读性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悬念的营造;二,读者感兴趣的核心内容;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例如:“这不是小说,但比小说精彩,若不是开棺前的一个细节,珍贵的文物可能已经瞬间瓦解”;例如:“那时,李安带着孩子做保姆,艾未未在跑龙套,我在地铁里拉小提琴”,例如:“现在卖Prada的地方,源于百年前一个名人的一次商业运作以及一个差错”。这几句在“杭州日报文艺群”导读的句式,就完全掌握了新媒体的传播属性。

  传播介质的变化无法改变内容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新媒体时代,强调的依然是内容为王,未来的趋势是对于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副刊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文学性,同时为文学性插上新媒体的翅膀,就能让它自由而欢悦地在新媒体时代翱翔。

  (作者单位: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