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特约专稿 >> “语言关”感怀
“语言关”感怀
2017年07月  作者:张书政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93    责任编辑:xwywck

 

“语言关”感怀

张书政

  一、老舍先生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

  去年是老舍和邓拓逝世五十周年。怀念二位大师,想起他们善待约稿编辑的故事,追思大师语言方面的造诣,令人心潮起伏,生发出语言关方面的感怀。

  1933年4月,《青年界》编辑越景深向老舍约稿。老舍信手拈来小启——短函,如同今日用手机发个微信、短信,舍翁函称:“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舍予躬。”看到老舍短函,仿佛听到锣鼓家什响,看到人物念白登场 。这是生动的戏曲语言,包括武生的上场词和紧张、急速的上场动作,还有节奏很快的打击乐语言“急急风”。小启释放出老舍善待编辑的热情,说明先生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先生的语言风格十分幽默,不愧为“语言大师”。

  二、邓拓先生注重语言修养

  似大匠运斤,邓拓也注重语言修养。邓拓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时,组织写作、发表了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影响深远。

  至于邓拓掌控语言文字的写作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与邓拓同事的老社长李庄生前告诉我:“邓拓好学。有一天夜班半夜,邓拓的司机到我办公室来了,我问,老邓干啥呢?司机说,一边洗脚一边看书呢!老邓勤学苦练,写文章文不加点,出成品速度快。”邓写一篇朝鲜战争的社论,只用三个小时,毛笔手书的社论草稿,就送中南海了。毛主席阅后亲批:“照发,很好。”邓拓夫人、丁一岚大姐生前对我说:“老邓写一篇《燕山夜话》杂文,往往不到一个小时,候稿编辑在我家抽支烟、喝杯茶的工夫,就交卷了。”语言同思维、同交流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结晶,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和反应。邓拓文思敏捷,笔翰如流,说明邓拓驾驭语言的能力高超,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他承担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专栏,写作发表152篇杂文,包罗万象,琳琅满目,很像一部《小百科全书》。35年前,我在人民日报资料室查阅过,邓拓撰写的人民日报社论,经毛泽东主席审改或审阅后“照发”的有46篇,经周恩来总理审改或审阅后“照发”的有153篇,还有多篇经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审改或审阅过。这些作品证明,邓拓大脑里的语料库存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其心目中的写作词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感。

  老舍和邓拓都是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中成功的探索者。二位早期的作品都是文言文,他们冲破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的桎梏,继承文学革命先驱者的文风,向工、农、市民群众学习语言,运用民族化、大众化的白话口语写作。后来,又相继闯过文坛兴起的封建文人腔调的复古语言关、长句拗口倾向的欧化语言关,以至于老舍先生成为现代文学中运用纯熟的北京口语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铁笔”、“圣手”;邓拓是政论、杂文、报告文学、诗歌、戏剧(邓拓写过京剧《李自成》,在晋察冀边区演出过,颇获好评)等各种“笔”都能拿得起来的“新闻巨子”。正是:

  一段人生路,无数语言关。

  昨日通关者,文坛两大贤;

  一位字舍予,一位号遂安,

  手执龙蛇笔,纸无荒唐言;

  白话口语美,笑别文言关。

  行行重行行,遥望关隘连;

  封建文人腔,官名臭穷酸。

  长长拗口句,人称欧化关。

  求师访街巷,问计敬左联,

  文旗随战鼓,杀过两重关。

  犬吠深巷中,风雨日月寒,

  遇难同年里,遗恨文丑间。

  三、以大师、大家为镜,勤学苦练

  世间执笔为文的写作者们,拥有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纯洁性程度愈高,其作品运用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效果愈好,也愈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愈能发挥作品积极健康的教育意义和喜闻乐见的愉悦功能。《茶馆》久演不衰,《骆驼祥子》复看不厌,《燕山夜话》经“文革”风雨摧残更增其亮色,似与此情此理相关。

  巍巍语言关啊!犹如交通要道上的雄关要隘,高耸在人类的脑际心田;而且用新时代的新的语言材料,不断地筑起语言的新关新隘。“地球村”,“网络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不辞路,虎不辞山;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一座座新与旧的语言关隘,是任何人躲不了、绕不开、必须过的。人生始自牙牙学语,及至老迈苍苍,无一日不在“学语”,无一日不在过关。

  古往今来,堪称大师、大家者,语言关前昂首而过,光耀文化星汉,誉为一代文宗。他们虽然是凤毛麟角,但是标志着人类能够企及的语言学养高度。我辈凡才浅识,语言关前常常却步,时而望关兴叹;即使费力过得某关某隘,也有文野之分、高低之别。以大师、大家为镜,同仁间切磋,勤学苦练,多得些通关的路数和招法,乃是人所共愿。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