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读点新闻史
江作苏
当今的新闻界,被互联网冲击得最剧烈的,并不是业态,而是心态。
新闻行业的自信,历史地形成于受众赋予的公信。作为社会眼睛、人民喉舌的新闻界,原来在社会信息大系统中的位置,占有掌握信息入口和传播出口的优势,如今这两个“口”都平权化地被部分转移到了受众方面。因此,作为业界主体的新闻人,心态也不免发生位移——由优越型转为平等型,甚至有时转为被动的追赶型。
在这种情况下,业界怎样不为浮躁所扰,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笔者认为,办法之一是:借鉴“读史明志,读史益智”的道理,带着问题,静心读一点新闻史。
问题之一,我们要不要有点工匠精神?工匠之意,在于业精于专,技纯于熟,事成于实。回顾媒介的成功阶段,哪一个不是思与行的结合,形与意的臻美?我国历史最长的《大公报》,在战争状态下仍有范长江这样的专才,怀闯禁区采新闻之志,仗倚马可待之文才,创造新闻精品,打磨上乘之作,成就了媒介之名和自身价值。当今新闻传播业竞争之态,不在拼蛮力,而在拼能力,提倡一点工匠之心,可以助你我。
问题之二,新闻人做公仆亏不亏?公仆职责是服务,服务的方式是文化型劳动。近代不少文化名人的精神境界,都可以在新闻史上找到他们以公仆方式的呈现。读世界新闻史,可以看到马克思几乎一生都在辛苦服务新闻业。他不仅为其主编的《莱茵报》等报纸写稿,而且亲自为远在美国的《论坛报》写作通讯和评论,其数量达到500多篇。累不累,苦不苦?没有电脑可助力的马翁,辛苦的程度,真可称为文字蜜蜂、报苑园丁。
问题之三,做新闻,蛮拼是常态吗?现在的新闻人觉得累,感到不拼就落败。其实,新闻史上从来就没有不拼就能赢的记载。这个行业从诞生那天起,就需要有拼劲,特别是在非常时期,不仅拼智,甚至要拼命。最近笔者在重读中国新闻史的时候,就回顾了当年《新华日报》20余人牺牲于战火、史量才这些进步新闻人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史实,并看到了过去不曾注意到的外国进步记者在中国采访时被日寇杀害的记载。孰为岗位献身?有吾新闻志士!
新闻史可以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读史为改进修为,可以常读、常修、常新。
(作者为媒体研究人员)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