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微信园里一奇葩
微信园里一奇葩
2017年07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360    责任编辑:xwywck

 

微信园里一奇葩

——人民日报《金台唱晚》微信公号评述

刘国昌

  人民日报《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创办一周年了(2015年9月6日上线),这个由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主办的微信公号一露面,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每天点击跟帖的人不少,并出现了许多的“粉丝”。

  为何?简言之,就是这个微信公号办得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每天下午或傍晚,打开一看,新颖的标题、清新的画面便呈现在眼前,犹如一份美味佳肴,让人们细细品赏。

  《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有几个特点值得荐介一番。

  一、稿件丰富多彩、题材多样

  一年来,《金台唱晚》刊发了不少稿件,可谓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既有社内活动的报道,也有报社历史的介绍;既有回忆文章的挥洒,也有报社好传统的弘扬;既有老同志风采的素描,也有思想感悟的抒发;既有历史掌故的挖掘,也有保健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些稿件各有特点,异彩纷呈,使人们拓宽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受益多多。

  《金台唱晚》的稿件每天更新,发稿量很大,且题材多样,但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凌乱。相反倒让人愈来愈体会到它发稿的“一定之规”。

  这“一定之规”,至少有以下这么两条最为重要:

  一是“以离退休老同志为基本点,兼顾其他方面”,体现了坚持“分众化”和“差异化”的编辑方针。

  二是“写身边人、身边事儿”,体现了传播价值中的“接近性”要素,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由于有了这两条,使《金台唱晚》的特色突出,风格明显,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喜爱,并积极踊跃投稿。

  二、故事化写法,引人入胜

  《金台唱晚》所刊发的稿件,无论是写人物,还是写事迹,大都采用故事化的写法,重细节,有情节,文字生动、流畅。

  如蒋铎同志写的“印象·范敬宜”一文,通过老范“爱吃大食堂”、“在小餐馆请客”、“选读者来信上头条”、“‘打的’赴会”、“有个村官兄弟”5个小故事,生动活泼地介绍了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同志的风采和人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又如张连兴同志写的“红庙的‘庙’在哪里?”一文,在经过一番调研的基础上,也是通过小故事的手法,向人们饶有趣味地介绍了红庙的来龙去脉,颇具知识性,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类似的稿件还有不少,这也许正是人们爱看《金台唱晚》的原因之一。这种手法值得大家借鉴。

  三、标题制作有讲究

  新媒体的标题与传统媒体的标题有“同”之处,但更有“异”的一面,即更加追求“短、实、新、奇”,富有吸引力,使人一看标题就想看正文。

  在这方面,《金台唱晚》做得不错。如:有一文章的原题是“三有即福”,编辑改为“读懂这三条,你就知道经营幸福家庭的秘诀了!”口语化,且含有一定的悬念。

  再如“从王府井到金台路,你知道人民日报迁址的前因后果吗?”很吸引人。

  还如“嘘!这秘诀不轻易告诉别人!玩转微信公号的10步骤大公开!”等等,这些标题都改得颇具特色。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正所谓“题好文一半”。 《金台唱晚》的编辑深谙此道,精心做题,值得赞赏。

  四、精心编排,图文并茂

  《金台唱晚》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十分注重对稿件的包装。其中最突出的是配发图片,这些图片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这些图片与所发稿件内容相配合,使稿件的可读性大为增强。这些图片有的是稿件作者自己提供的,但更多的则是编辑花费气力找来的。

  此外,在版面上还特别注重运用线条、色块、字体、字号等手段精心装饰,使版面呈庄重大方、清新疏朗之貌,吸引人们阅读。不要小看微信的方寸之地,由于有了以上的精心装饰,使人有赏心悦目之感。

  五、作者队伍在不断扩大

  据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局长陈耕耘介绍,现在《金台唱晚》的作者队伍在不断扩大,各类稿件与日俱增。真是一件大好事!这反映了《金台唱晚》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办得很成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般说来,微信公号的作者不大容易增多,特别是在短时间内。但由于离退休干部局领导和《金台唱晚》编辑的勤奋工作,使大家一下子就喜欢了这个平台,不少人都愿意为它写稿,这实在令人欣喜。作者队伍在不断扩大,这是今后继续办好公号的一个重要保障,需要倍加珍惜。

  《金台唱晚》微信公号创办周年之际,写下这些评述文字,殷切希望《金台唱晚》再接再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再上一层楼!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