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怎样把人物写活?
怎样把人物写活?
2017年07月  作者:杨彦魁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怎样把人物写活?

杨彦魁

  编者按    把人物写活,是不少媒体人的追求,更是媒体进一步扩大传播力的一个必然要求。然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一些媒体上的人物通讯写得都比较“板”、不生动、因而也就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为何会这样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记者采访不深入。具体表现为:未能细致观察,没有捕捉细节,提问不到位等。

  为此,我们通过这篇结合案例的分析来说明,采访人物必须要彻底改变上述这些毛病才行。也只有如此,才能掌握大量新鲜的材料,把笔下的人物写活,进而吸引更多的读者。

  题为“脏兮兮的杜小平,干干净净的乌拉盖”这篇人物通讯发表在《内蒙古日报》2014年3月25日第六版,由内蒙古日报记者邓玉霞撰写。

  通讯从杜小平脚上那双污垢的大头鞋入笔,经过记者的直接观察、间接采访、面对面沟通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平平凡凡、辛辛苦苦、坦坦然然的环卫工呈现给读者。

  整篇通讯都是记者的亲见、亲闻与被采访者的亲诉,没有材料“二传手”的痕迹,将被采访者写得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通讯虽然没有明确分几个部分,也无小标题,但在行文中思路清晰,逻辑结构严谨。通讯开头并没有介绍杜小平是干什么的,而是由杜小平那双大头鞋入笔,写他到不远处的平房开出一台奇怪的拖拉机,车尾安置着一个周身是污水残渣的废水罐,杜小平要去工作了。至此,对杜小平的工作,已给了读者一个大体的交待,接着以极简的笔墨介绍了杜小平的工作。

  通讯第二部分用适当夸张的笔法写污水的臭味几乎渗透到杜小平的身体里,但他的名字却留在了人们的心间,记者用这种强对比写法,记述了间接采访得来的素材并高度浓缩,将居民们同杜小平这个环卫工之间的关系、情感写得真真切切,十分感人。这部分用这样一段话概括:“在乌拉盖,说起环保局长的名字,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说起杜小平,从大人到小孩几乎没人不认识。”将一个“官本位”思想还很浓重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动感人的环卫工呈现给了读者。

  通讯第三部分记者以提问的方式与被采访者互动沟通,将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环卫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展现了出来。记者以凝炼的笔法既简单地介绍了杜小平的经历,又以回忆往事的形式,让被采访者以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过往,文章写得自然流畅,读起来没有雕琢的感觉。在这个“拼爹”“啃老”的年代,在人们普遍纠结于子女上学、社会就业、看病养老等问题时,记者与一个环卫工就这些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使读者很想知道这个普普通通的环卫工是怎样看待和对待这些实际问题的。从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到杜小平的回答实在而豁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环卫工的思想情怀和精神境界。这一部分是通讯写得最成功的地方,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这篇通讯由表及里,由远及近,最终进入被采访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既不被拔高、又很普通、且人格高尚的环卫工的形象。整篇通讯思路清晰,文字清新,写法自然流畅,叙事生动感人,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附  录:

脏兮兮的杜小平   干干净净的乌拉盖

内蒙古日报记者  邓玉霞

  下午三点,杜小平蹬上他那双穿了两年的大头鞋,从家里出发了。被污垢覆盖的鞋,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他步行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平房。平房有个院子,院子里的两只小狗,看见杜小平便汪汪地叫着扑向他,在他身边亲昵地玩耍,他走到哪儿,小狗就跟到哪儿,仿佛他们是相识多年的老友。

  杜小平走进院子里的仓库,不一会儿,清脆有力的声响传到耳边,他开着一辆奇怪的拖拉机出来了:车尾安置了一个长约2米,直径约1.5米的废水罐,废水罐上面有个口子,周围全是污水残渣。

  他要去工作了。杜小平是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的一名环卫工人,一年365天, 十二年如一日。他每天都挨家挨户去收污水,等废水罐装满了,便拉到郊区垃圾场倒掉,每天来回好几趟。

  污水的臭味儿,几乎渗透到他的身体里,怎么洗都洗不掉,但是杜小平这个普通人的名字却留在了百姓心里。

  趁他收污水的时候,记者随机走访了街边几家商店,问店里的人:“认识杜小平吗?”所有人一听到这个名字脸上都立刻挂起温暖的笑容。五金用品店的老板郭先生说:“他非常敬业,那么脏、那么累的活儿,一干就干了这么多年,实在是不容易!”百货商店的周女士告诉记者:“杜小平,对工作太负责任了,有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把污水桶放在门口,他就会主动进屋里把污水收走。”还有一位白发老人,见杜小平来收污水,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说:“今天天气冷,冻坏了吧,谢谢你啊,辛苦了!”

  有人曾说,在乌拉盖,说起环保局局长的名字,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是一说起杜小平,从大人到小孩几乎没人不认识。其实,现在的社会,干点啥一个月不能挣个千八百块,他这是何苦呢?“既然当初我选择了这份工作,那我就要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杜小平告诉记者。

  杜小平是土生土长的乌拉盖人,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曾在当地一家地毯制造公司当技术员,主要负责按照客户提供的样图在地毯上绘制坐标,供其他技术员绣出图案。可是没几年,公司倒闭了,1年的时间里,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对刚结婚的杜小平来讲,压力巨大。后来的一段时间他靠做点零工挣钱养家。

  回忆往事,他开玩笑说,幸亏在公司倒闭前娶了媳妇,不然以他的条件,这辈子估计都娶不到媳妇了。杜小平的儿子在霍林郭勒读高中,说起儿子他一脸骄傲的表情:“我儿子可懂事儿了,学习很努力,而且还擅长画画儿,获了很多奖。”记者问他,儿子对他是否有抱怨的时候,他说:“在他小的时候,同学之间都喜欢炫耀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但是我儿子从来不说。因为我经常帮他同学家收污水,大家都知道我。但是我告诉儿子,爸爸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家糊口,没啥丢人的。”

  记者去他家拜访的时候,杜小平把获得过的奖状、证书都拿了出来,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这是我们环卫系统颁发的证书,这是盟里发的奖状,还有这个是乌拉盖管理委员会发的证书……”记者问他:“除了这些纸上的荣誉和百姓口中的表扬,您还得到过什么实际的奖励吗?”他说:“这就够了,这是一种光荣,我很骄傲。”

  杜小平一家三口全靠他一个人每月1800元的工资维持生活,可想而知日子过得不算太如意,记者问他:“想过以后怎么给儿子娶媳妇、买房买车这些问题吗?想过怎么养老吗?”他回答:“儿孙自有儿孙福,他的未来只能靠他自己打拼了。对于养老问题,虽然我是个临时工,但是单位给我五险一金的待遇,老了有养老保险,不怕……”

  杜小平心里清楚,这份工作需要强健的体魄,他终有干不动的一天。对未来,他虽然有些忧虑,但是他觉得,把每天的工作做好,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环卫工人杜小平,他黑黑的,胖胖的,脏兮兮的,但是心灵却是洁净美丽的。

  (原载《内蒙古日报》2014年3月25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