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利弊
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利弊
2017年07月  作者:李 敏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88    责任编辑:xwywck

 

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利弊

李    敏

  中国人民大学曾经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被阅读的新闻中,有94%的新闻读者是先看标题后看新闻内容的,而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引率达到34%。这说明,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点睛之笔。近两年,很多媒体的新闻标题都出现“最牛”“最美”“萌萌哒”“山寨”“给力”“白富美”“高富帅”“暖男”等字眼,这些发端于网民、流行于网络的词语,如今都已遍布新闻的标题和正文中。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利弊,探讨新闻标题该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一、新闻标题使用网络语言的优点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时代发展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时尚、前卫的交流符号,是网民在网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也是网民在聊天室特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由于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的频率明显增高。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让不少人有些“意外”。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用网络流行语做标题,并且放在了头版头条的位置,的确是在向公众发出这样两个信号:一是网络语言被主流媒体所重视,并且可以使用;二中央党报亲民的面貌更加“潮”。人民日报在标题中的“给力”,让很多网友、读者大呼“给力”,这一“给力”标题已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从那时起,各大报纸、电视新闻等标题中常见“给力”,不仅“给力”常见,“史上最牛”“最美”等一系列网络常用语也成了新闻标题的惯用语,以至于到今天,很难再看到哪家报纸的新闻标题中会完全杜绝网络语言,就新闻标题而言,网络语言和新闻语言的使用界线也越来越不清晰。

  根据中央党报率先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语言,又从如今网络语言在新闻标题中的广泛使用可以看出,网络用语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是有独特优势的。具体的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贴近性。无论是新闻研究者,还是新闻实践者,大家都知道新闻是用来向大众传播信息。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信宿如果不接收信息,那么无论这条信息多么重要,产生各类信息的实体,即信源多么权威、可靠,各种传播媒介又有多么科学、不失真的传播信息,最终这条信息依然无法实现其作为信息的意义。而一条新闻,如果受众不愿意接受,那么无论这条新闻如何新鲜、如何真实、如何重要,其新闻价值都是大打折扣,甚至是没有新闻的价值的。由此可见,新闻需要受众的接收和接受。

  如何才能让受众接收和接受一条新闻,进而让这条新闻发挥其价值呢?有一条原则就是贴近性。贴近受众的新闻,更易让受众去关注、去理解、去接受。所以,贴近性是新闻的价值评价标准之一。

  当前,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网络群体在不断迅速增长。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多,增长也越来越快,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又通过网络成为新闻的“编采人员”,由他们创造出的语言,在网络飞速传播的时代迅速流行。作为传统媒体,需要使用网络语言来接近受众,接近那些使用网络、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的受众,唯有此,才能让这样一个迅速庞大的群体感受到自己被主流、传统媒体所认可,才能拉近他们和主流、传统媒体之间的距离。

  新闻的标题是新闻的点睛之笔,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用语,能够更加“态度鲜明”地表达传统媒体的贴近性。

  经济性。由于网络交际手段所依赖的手段的特殊性,网络语言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特征,即依靠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及内涵。这主要表现在用字节俭,还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言模式,并且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体现出网络语言超强的经济性。

  比如词语“白骨精”原指神话故事中的妖怪,现指当代的部分中国白领阶层和中产阶级自称“白骨精”,是取“白领、骨干、精英”之意。又如“hold住”一词来源于香港中英混用词汇,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坚持,要充满自信,从容地应对一切,也有给力、加油的意思。

  “白富美”“高富帅”“暖男”“给力”这些网络用语出现在新闻标题中,能够既简洁又通俗易懂的表达新闻中的一些关键要素。

  北京晨报2015年5月11日标题:《“暖男”护士需要更多支持》。 “暖男”一词是指,像煦日阳光那样,能给人温暖感觉的男子。他们通常细致体贴、能顾家、会做饭,更重要的是能很好地理解和体恤别人的情感,长相多属纤细干净的类型,打扮舒适得体,不会显得过于浮躁和浮夸,偏重于强调内在。也常指那些顾家、爱家,懂得照顾老婆,爱护家人,能给家人和朋友温暖的阳光男人。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暖男”的言行举止、内在修养和为人等多个层面,如果新闻中,恰好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新闻人物存在,我们需要呈现在标题中,可囿于标题有字数的限制,需要言简意赅,所以使用“暖男”一词则更概括,语言的经济性表露无遗。

  2015年3月11日人民法院报的新闻标题:《“互联网+”给当事人减“诉累”》。 “互联网+”也是属于简洁易懂的网络用语使用在新闻标题中的。当前,医疗、教育、物流、购物、订餐、看电影、制造业等诸多领域都离不开互联网,而且未来,互联网还会把更多的领域“互联”,互联网的魅力无穷尽,和互联网相关的一系列的事物、产业等也是无穷尽的,所以“互联网+”既简洁地涵盖了一切与互联网有关的事物,又让大家都明白其+后面未曾言尽的含义。另外“+”的使用也给人们留下了简洁、形象的美感。

  艺术性。语言艺术性的本质是创造,交际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凭借自己的知识、阅历、灵性、心灵境界、驾驭语言能力等因素,在特定的语境里,故意破坏科学语言那种能指与所指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使之交叉错位,让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呈现出超常规但又是合理、和谐的状况。这种超常搭配可以带来包含复杂情感、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美好的审美体验。语言的超常搭配具体体现在超常的句法结构、超常的词语组合,这种超常,虽然在辞面上有违逻辑常理、不合语法常规,而深层次上却具有审美情趣。艺术性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质。

  “囧”,许慎《说文·囧部》:“囧,窗牖丽廔,闿明也”象形,本义为“光明”。原本是个生僻字,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也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它看上去极像一个耷拉着眉毛,带着愁容的人脸,后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等丰富的含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中国电影票房史上收入第二高的突破12亿的电影片名就是《泰囧》,电影围绕这个“囧”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概括了主人公在泰国的各种尴尬经历,同时“泰囧”又有“太囧”之义,语义双关,意味无穷,带给观众极大的心理冲击和超凡的审美体验。囧字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也是屡见不鲜,比如2013年6月17日大连日报的新闻标题:《国足怎一个“囧”字了得》,在中国国足1比5输给泰国队以后,全国人民可以说是“出离愤怒了”,国足在面临全国人民的群情激愤中处境之艰难恐怕唯有“囧”字可以表达了。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简洁又传神,只有“囧”字可以做到。

  “你懂的”,也是非常流行的网络热词,这句从英文“you know”翻译过来的,乍一听来让人不清不楚的话却成了网友们所有“心照不宣”的最佳表达,如果你知道他知道,就可以说上一句“你懂的”来表达你的所有要求和所有心情。 通用于任何无法言说的公开场合的“三字经”。这个词是网络时代的眼色,举重若轻,彼此心照不宣。2014年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在面对一个“有关反腐”的问题时,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记者问题时用了一句“你懂的”,引起巨大反响。2014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新闻标题《政协委员崔永元如何评价央视:你懂的》,在谈到引发争论的转基因食品和自己的老东家央视,最敢实话实说的崔永元说出“你懂的”,背后的故事足以令大众浮想联翩,感慨无限。这种包含复杂情感、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艺术性表达,带给大众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新闻标题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

  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语言,也有一些弊端。这主要包括:部分受众因不是网民,或年龄大网龄小,接受起来困难。另外网络语言在使用时也因为过于随意,而不注重挤出夸张的成分,使得措辞不够严谨准确,还有的新闻标题,因使用了网络语言而变得具有感情色彩或倾向性,让新闻缺少了公正的立场。

  倾向性。人文学科大多数时候无法像自然学科那样能够公正客观地表达结果,并且令人信服,而新闻学虽然作为人文学科,却要求新闻的报道是公正客观地表述。这样一种矛盾,通过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政策对编采人员的约束,通过新闻实践对编采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模式的固化,基本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至少能基本避免编采人员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带有主观色彩和倾向性。网络的飞速发展,让很多未经过专业新闻训练和实践的人也具有了新闻发布的话语权,因此他们所创造的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会带有不良倾向性、甚至是歧视性的色彩。比如,“草根”“白富美”“高富帅”“拼爹”等,如果在主流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中使用这类语词,只会凸显媒体的倾向性,这是有违新闻报道的原则的。

  失真性。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准确、真实是优秀的新闻人敢于用生命做代价来维系的。然而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非新闻人“发明”的词语让一些新闻人使用,甚至使用在标题中,造成了不准确,哗众取宠的效果。比如“史上最牛钉子户”“最牛违建”“最美奶茶妹”等。虽然很多媒体在使用这类网络语言时加了引号,但这更体现出媒体明知不真实而使用的行为,实在需要编采严守底线,好好斟酌出好的标题来,做到以真实为依据。

  随意性。前两年,媒体中常见“喜大普奔”“人艰不拆”此类网络流行语,但最终这类网络语言落得了被封杀的结局。2014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此通知一出,“喜大普奔”等流行语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由此看出,虽然网民们热爱创造新词,但这些新词能够传播的时间却非常短暂,这并不是单纯行政法令制止的结果,而是这类语词其自身没有生命力,没有存活和传承的群众基础。我国的四字成语传承几千年,绝大部分不是出自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就是来自真实的历史典故,而这些成语中很多都具有教育意义或深刻的哲思。反观“喜大普奔”这类网络四字词语,它们仅仅是一个个字的首字组成,表达的就是这些首字背后的4个词组成的一句话,没有典故或引经据典,更没有什么深邃的哲思或教育意义,仅仅就是个人或小众的一种情绪的宣泄,待到情绪宣泄过后,此类词语的“使命”也就终结,如何能广为流传呢?一种无法固定下来并且流传下去的语言,如何能够使用在新闻中?甚至是新闻的标题里呢?况且很多人直到这类语词被封杀也没闹明白它们的意思。所以主流传统媒体的新闻标题中一旦使用此类词语,会给读者造成困惑,有碍中华文明的传承。

  暴力性。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容的平台,而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的网民素质是良莠不齐的,即使很多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平日生活工作中的“谦谦君子”,穿上了网名的“马甲”, 也会使用一些粗鄙低俗的字眼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屌丝”“约架”“坑爹”“TMD”“撕逼大战”等。

  这些语言暴力在互联网这样一种迅速传播的公共语境中一经亮相,必然传播速度是极快的。首先,人们能够通过使用这些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其次,当前上网的群体依然是年轻者居多,而这些新词的创作和传播,让他们能够在互联网中满足自我张扬的心态和非主流的特立独行,所以会加速创作和传播此类语言。一旦这些用语走下了互联网,登上了主流传统媒体的平台,并且被用作新闻的标题中,必然会对公众透露一种信号:这种语言暴力已经被认可,公众可以广泛使用。如此一来,我们中文的传承中将会包含对一些糟粕的传承,大伤中文的语言美感。

  三、新闻标题中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语言是在不断流变的,新闻语言、新闻标题语言都逃不过这一定律。在语言的流变过程中会一直不断有新的东西补充进来,淘汰掉旧的东西,正是这样的新陈代谢,才留下了生命力强大的、广为人们接受的语言。作为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在标题中使用网络语言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点睛作用呢?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严守客观真实的原则。新闻避免“标题党”,标题首先要客观真实,这除了要求新闻的各个基本要素要真实,与文内一致外,还要求网络用语客观真实。尽可能的不使用“最系列”的网络用语,不夸大其词,不添油加醋,更不能断章取义。不使用带修饰性的词语,以使用名词、动词为主。在转述新闻人物中的语言时,要把握尺度,即使在主题中有所倾向,也应该通过副题、引题等给其他新闻人物以说话的机会,体现新闻的平衡原则。

  另外,拟定标题时,新闻工作者不能为求吸引眼球而滥用网络语言,要本着对受众负责任的态度,基于新闻事实进行标题拟定。新闻传播机构要对使用网络语言的新闻标题格外严格把关,在采、编、审、发等程序中更加严格执行制度,并且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使用广为流传的网络语言。在新闻标题中避免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网络用语,要使用浅显直白的网络用语,比如,即使从没有听过这个网络用语,但看了这个标题,就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并且有兴趣去阅读新闻,这样的网络用语,我们就应该使用在新闻标题中,吸引读者关注。对于一些并不具备传统成语的文化魅力、不符合语言规范、且表意也不明确的生造网络成语,应不去传播,至少是尽可能少地去传播。

  杜绝网络语言暴力。新闻是面向公众传播信息的,一旦网络语言“植入”新闻中,特别是有点睛作用的标题,其传播速度就会远超其他信息的传播。如果想发挥网络语言在新闻标题中的优点,就要坚决杜绝网络语言暴力。这需要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创作出不需要网络语言也能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才能甄别出哪些网络语言坚决不能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其次新闻工作者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最后,新闻媒介机构、新闻宣传监管部门应该对新闻中如何使用网络语言,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且定期通过多种传播途径进行更新,确保及时有效地指导新闻工作者。

  完善网络语言的使用。现在网络语言更新变化快,而出版词典的速度则相对滞后,我们每年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对当年流行的网络词语进行梳理,对丰富语言生活,确实有创新和新颖的运用,同时又符合语言特点的网络语言及时在媒体上公布,同时也有助于把有传承价值的网络词语收录进词典,可以以此作为新闻语言使用的语言标准和规范。

  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不断渗透是当今新闻语言的一大特点和趋势,使原创、夸张的网络语言成为被舆论关注的焦点。作为身处前沿位置的新闻语言来说,必须适时更新、不断丰富,因此,在新闻报道和新闻标题中有选择地使用网络语言,既是对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需要,更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网络语言究竟能不能成为“主流语言”,还有待于语言的实践证明,但它对于报刊标题生动、形象、准确的表达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辩证地看待网络语言在新闻语言中的运用,倡导新闻媒体科学地对待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发挥其积极的一面,规避其消极的一面,科学筛选,扬长避短,使传播效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样适用于新闻媒体对网络语言的运用。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