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为读者开启科技之窗
为读者开启科技之窗
2017年07月  作者:刘鲁燕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582    责任编辑:xwywck

 

为读者开启科技之窗

——对《昆明科技》杂志的阅评

本刊阅评员   刘鲁燕

 

刘鲁燕

  《昆明科技》杂志是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一本科普性月刊。创刊十多年来,杂志同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守正出新,为办出一本有特色、有作用的刊物不懈努力,自2008年至今,《昆明科技》已连续三届(8年)蝉联“云南省优秀连续性内部出版物评选银奖”。正所谓“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细细品读杂志,一股股清风扑面而来,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三点:定位准确,导向鲜明;栏目齐全,内容丰富;特色突出,个性鲜明。

  特色一,定位准确,导向鲜明

  《昆明科技》明确的办刊宗旨和准确的办刊方向,是办好杂志的根本,读者定位、内容定位等方面也很准确。因而塑造出杂志的品牌形象,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杂志开宗明义,在封面右上角的一行大字“科普工作益友 科学生活助手”很是抢眼,道出了办刊宗旨。杂志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紧扣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目标,不断开拓创新,用新事物、新观点、新视角为读者开启科学之窗。

  导向是杂志的指南针和定盘星,导向正确与否决定着能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决定着期刊质量的高低,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作为协会的刊物,《昆明科技》担负着指导思想,统一意志,推进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的任务,这一点是很鲜明的。

  《昆明科技》在导向作用、导向思路、导向领域、导向目标等方面是掌控得好的。从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编辑思路等顶层设计,到政治、思想、价值、行为的具体把握,都以“导向”为圭臬。

  首先,杂志从科普工作入手,对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本市的工作重点、业界动态等均有及时的报道。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到昆明市调研帮扶中小企业工作》、《中国科协专家调研组到云南开展评估活动》、《云南省科协到宜良县检查验收“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提升学会能力为承接政府职能奠定坚实基础》、《昆明市科协组织开展基层科普工作调研》等,让人及时了解了工作动态及蕴含其中的工作思路。

  其次,杂志的导向性还体现在它的专业性上。通过科研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呈现给读者有创造、有价值的新信息、新知识,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如:《量子计算机革命性突破》、《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及展望》、《我国水稻抗高温主要基因克隆成功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开启细胞重组编程3.0时代》等。

  再有,就是它的实践性,充分发挥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杂志非常重视科技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昆明市科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积极发挥职能服务县区》、《印染行业中的节能减排措施与清洁生产建议》、《资源型产业何去何从》、《小龙虾常见疾病防治方法》、《生活中的物理》、《用药细节错误有损疗效》、《幽门螺杆菌缘何惹病上身》、《网购菜肴有风险》等。

  特色二,栏目齐全,内容丰富

  常言道“报纸看版面,杂志看栏目”。栏目是编辑思想的具体化,是内容的窗口。在内容定位明确之后,栏目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昆明科技》的栏目设置主题突出,涉及面广,如:工作性的“专题教育”、“县区科普”、“学会工作”、“企事业科协”、“新昆明建设”、“创业指南”、“今日教育”;专业性的“科技动态”、“前沿科技”、“实用技术”、“科普之窗”、“科普示范”、“节能环保”;民生性的“健康生活”、“动漫科普”、“科普惠民”等。栏目设置按内容、目的、读者对象分配,使稿件编排有序,兼顾了文章属性,突出了主题。

  从这些栏目中可以看出《昆明科技》的几个特点:第一,与办刊宗旨和定位契合,每个栏目都是独立、有机的一部分,合起来又体现出一个统一的编辑思想;第二,每一个栏目板块按不同读者的需要设置,贴近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按图索骥,直奔主题,便于检索和阅读;第三,栏目组织、编辑精心,文章符合栏目的定位,写作手法、角度拿捏到位,抓人眼球;第四,栏目具有特色,从观点、材料到语言、文风、都体现出自身的异质性。

  特色三,特色突出,个性鲜明

  《昆明科技》是一本既严肃,又活泼的杂志。不仅根据杂志定位,针对目标群体的需要,尽其所能丰富内容,而且注重形式美。形式美有利于赢得读者,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力和无意注意力。形式美在抓住读者的无意注意力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利用视觉提示来展示杂志的个性和形象,调动了能够调动的元素,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

  杂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外部的装帧设计和内文的版式设计。装帧设计(主要是封面设计),有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封面设计对杂志的内容、领域及其独有的特点和风格都有所体现。版式设计是杂志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反映出杂志的个性和品位。《昆明科技》在版式设计中注重字体、字形、照片、插图、线条、色块、空白等视觉元素的合理组合,选择不同的编排技巧,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通过这些元素的编排,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某些要传递的思想,形成多样的空间体系 ,从而减轻阅读视觉的疲劳 ,增强读者的审美愉悦 ,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杂志的版式设计在概念和内容的决定因素下,注重创意,力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遵循规范性、艺术性、整体性的共性原则,构成要素的有效配置,既显示出个性化的风格,又有视觉冲击力。

  《昆明科技》做到了美学(杂志的视觉上)和文学(文字稿)的统一。例如:

  封面和封底以一种色彩为主,多以某种动植物、山水风景主打,清新淡雅,赏心悦目。

  封二、封三多是各类活动的图片,既反映了动态,又美化了版面。

  扉页目录每个栏目标题都配有一张小图片,既配合内容,又活跃了版面。

  每篇文章的标题区,都有押题图片,而且图片内容与文章内容相契合,再加上富于变化的字体,使文字的黑白世界也显示出活力。

  建议一,树立创新观念

  办好一本杂志不容易,从传统上来说,杂志是介乎图书与报纸之间的出版物,杂志没有图书的厚重,没有报纸的时效。与当下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数字化来比,其容量、速度、多样性、便捷性等更难望其项背。如何竞争?办杂志的人有个普遍共识,即“内容为王”。这话没错,但人们都还是在按自己的理解做内容,其质量参差不齐,效果霄壤之别。当前,杂志服务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读者有更高的期待,迫使我们必须以“创新为王”。

  创新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进而内化到操作层面。就杂志而言,创新是打破旧的模式,做出新的整合,是让整个杂志的内容变成丰富多元,使读者感兴趣,获得知识,启发思考。特别是科普杂志,是以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与高新科技为内容载体,要具有前瞻性,促进读者的成长。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是阶段性的,做杂志如同逆水行舟,在大家都注重做内容,编辑手法等等都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创新变得更重要。具体讲,可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提出新概念。把创意转化成机会,变成价值,使读者有收获。有时,一个引领时尚、改变现状、产生轰动效应的事件,就是从提出某个概念开始的。

  改进文本。科学技术本身专业性强,“科普读物”顾名思义就是要把科学技术转化成普通人能够看懂、有所收获的读物,就是要把“阳春白雪”化为“下里巴人”,用很轻松的方式把复杂的事情说清楚,避免学术化,增加趣味性,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起共鸣。

  提高传播速度。读者对杂志越来越迫切地提出了信息交流传播的速度问题。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杂志必须从报道内容、形式、信息密度、传播方式和渠道等诸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交流传播速度。

  以反馈来检验创新。通过读者问卷调查、座谈会、基层调研等来检验效果,明确改进的方向。

  建议二,注重栏目更新

  一个杂志开设什么栏目,创刊时都是有所考虑的。栏目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有延续性,又要审时度势,有所调整。如果某栏目设计得不错,但没有这方面合适的稿子,就应该去掉这个栏目(看得出某些栏目稿源有限,稿子质量平平)。如果之前没有某一栏目,后来发现读者对这个主题有兴趣,可以加上这个栏目。总之,栏目的设置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和稿源来定的。另外,划分栏目要从每个栏目的概念入手,要做到周延,外延和内涵要清晰,栏目之间最好不要有交叉,内容相似的栏目或可合并同类项。

  建议三,深度报道新闻

  科普杂志的特点是知识性、实用性、服务性和新闻性。前三者不想赘述,重点说一下如何增强新闻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时代,科技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科技资讯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满足科普杂志的读者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似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1、要强调科普文章的新闻性。编辑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作者的选择、内容的把关上,应该对收集到的素材再组织、再加工。对于科普类杂志来说,在传统科普文章编辑的基础上强调文章的新闻性,将科普新闻化可引发关注,将新闻科普化则可增强这些新闻的“技术含量”。

  2、科普新闻要有深度,有精度。在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变多了,然而人们了解的信息却并不是同步倍增,因为不同媒体上的信息有相当多的是重复性信息。对科技信息的一知半解反而激起受众强烈的好奇心,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对一个事件的一般性报道,而是要知道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背景等等“新闻背后的新闻”。读者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了解“为什么”,进而要懂得“怎么办”。杂志通过知识和方法论减少读者摸索的时间,这样才能解渴,才能对读者有启发,有帮助。在竞争的时代,谁能把信息做得更全、更深、更透,谁才能占据主动。

  3、提高科普新闻的“保鲜度”。对于科普期刊来说,过期的热点新闻也有利用价值,采取巧妙的方式可以使这些热点新闻的时效性在编辑加工中得以延长。如对事件引申的科技含量做挖掘式报道,扩大报道的知识性、深度和广度,开辟报道的新角度,化腐朽为新奇等。新闻的生命周期很短,但这恰恰是以保存阅读价值见长的杂志的优势,因而,杂志编辑在追求科普文章新闻含量的同时,还要注重文章的实用性、指导价值,甚至史料价值,今日的科普新闻,就是明天的史料、典籍,是含金量很高的富矿。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编委、总编室主任)

 

如何改变企事业报刊的这个软肋?

本刊阅评组

  本刊阅评组看了不少的企事业报刊,发现这些报刊普遍存在一个软肋,那就是缺少评论。

  问及原因,不外乎是“不好写”、“怕出纰漏”等等。其实这些顾虑都是不必要的。从大处说,一份企事业报刊没有评论,好似一个人没有灵魂。从小处言,编报人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写评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难于上青天。现在不少媒体都在评论上下大功夫。比如焦作晚报,他们一直把《时评》版作为亮点打造,既有《晚报快评》栏目,又有《热点评议》栏目;既有改革创新、“三严三实”、反腐败、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时政类评论,又有社会风气、职业道德、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社会类评论。

  具体怎么操作呢?现在他们的《晚报快评》栏目的编辑每天搜集各种新闻材料,从中选出热点新闻,简要写出新闻事实,然后用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对每条新闻进行评论,或褒扬好人善举,或抨击坏事恶行,或戏谑嘻哈趣事。点到为止,嬉笑怒骂引人深思。

  再如另一个栏目《热点评议》,该栏目主要是根据每天发生的国内外和焦作当地的热点问题进行评议,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撰写评论,发表观点,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辨,理性看待问题,促进社会问题解决。如针对陕西岐山把短裙、短裤作为残疾人过冬福利这一事件,记者撰写评论,辛辣批评一些基层干部喜欢做表面文章,喜欢走形式、走过场,揭示送短裙、短裤背后的干部作风问题。

  评论是做大做强新闻深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方面一切企事业报刊都应高度重视,加把劲儿,把它做起来,争取在实践中逐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