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培养自己的专业说服力
培养自己的专业说服力
2017年01月  作者:范正伟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43    责任编辑:xwywck

 

  面对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作为主流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党报评论要写出中央满意、读者买账的评论,光靠居高临下的压服不行,必须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因此,对于党报评论工作者来说,除了政治素质之外,专业说服力也很重要。

  今天,随着社会事务的公共化,我们要对更多的问题发表意见。对媒体人而言,这是一种机遇,但也不无风险。“回乡体”的流行怎么看?打开封闭小区可行不可行?PX项目的毒性到底有多大?恒大违约在法律上怎么看?反对狗肉节到底对不对?高调慈善是利大还是弊大?消防人员职业化可行不可行?……对于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专业判断。倘若只有缺乏思考的道德表态,不仅于事无补、也会审美疲劳;而以道德绑架一切,则会混淆是非、将问题浅薄化。王小波说过一句话:对知识分子来说,做思维的精英,比做道德的精英更重要,这句话对于新闻人同样适用。

  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宝善指出,“掌握信息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信息时代竞争的法宝,评论要做的就是这个。”今天,主流媒体要肩负责任,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最终要靠的是以文明、科学、专业、理性引导大众。这几年来,人民日报评论的一大努力,就是拒绝简单化、标签化,拒绝动辄上纲上线、甚至简单地意识形态化。比如,2012年7月,针对江苏启东排海工程因民众抗议永久停建一事,我们发表了评论《“环境敏感期”的新考题》,评论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是非判断、甚至民粹化的欢呼上,而是作出了“环境敏感期”的判断:提示政府既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也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再比如,针对今年以来的网络约车讨论,我们发表了《出租车改革,让市场拧动“车钥匙”》《出租车改革,并非简单按“删除键”》《改革,让出租车新旧业态包容生长》等多篇评论,这些评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简单地“站队”,或者停留在“新”“旧”判断上,而是更多地考量了改革的“现实逻辑”,以及背后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深层逻辑”。这些评论,不着急给出结论,而是呈现深水区改革的各种考量,为转型期的中国提供“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让读者获得启发,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评论部部务委员、要论编辑室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