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高山仰止”的“止”不是停止
“高山仰止”的“止”不是停止
2017年01月  作者:赵丕杰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57    责任编辑:xwywck

 

  2011年11月16日某报一篇文章说:“面对前辈大师的成就,我们决不能高山仰止、望洋兴叹,也不可亦步亦趋、抄袭模仿。”

  面对前辈大师的成就,不能望洋兴叹,不可亦步亦趋、抄袭模仿,都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能高山仰止呢,实在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找到该报2011年4月19日同一作者的文章,才恍然大悟。该文说:“就像一名旅行者,行走在艺无止境的路上,什么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他前行的步履,面对海洋绝不望洋兴叹!敬仰高山绝不高山仰止!”看来作者是把成语“高山仰止”理解为“敬仰高山,望而却步”,所以才肯定“敬仰高山”,否定“高山仰止”,才说“面对前辈大师的成就不能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意思是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比喻对崇高品德的崇敬、仰慕。语出《诗·小雅·车舝(舝:同“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例如《隋书·高祖纪下》:“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

  唐·张说《祭殷仲堪羊叔子文》:“凡百君子,高山仰止,馨香以时,敬恭明祀。”

  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与朱德同志并不熟,高山仰止而已。”

  秦牧《中国文学巨星的陨落》:“沈老学识的渊博,使我们这些后学者十分佩服,并且有‘高山仰止’的感受。”

  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十六章:“弟奉闯王差遣……不能在老营恭迎大驾,抱歉良深。今后得能常接辉光,时聆教益,殊慰平生‘高山仰止’之情。”

  考察了这条成语之后,再回头看本文开头所引的两个例句,就可以发现作者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不懂得“止”是古汉语虚词,而不是当“停止”讲的实词。在古汉语中,“止”常用于句末,表示已然、肯定等语气,《诗经》中多次出现。

  例如《诗·齐风·南山》:“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既然已经出嫁),曷又怀止(为什么又回来)。”

  又《大雅·民劳》:“民亦劳止(老百姓辛勤劳苦),汔可小息。”正因为把“止”误解成“停止”,所以才说出“敬仰高山绝不高山仰止”这种令人莫明其妙的话来。

  二是不知道在成语“高山仰止”中,“高山”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比喻崇高的品德,而不是字面义,高大的山,所以才把“高山”同“海洋”对举,都当作阻挡前行的艰难险阻。

  类似的误解误用,在媒体中并不罕见。例如:

  ⑴雪域高原对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却一直是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人民网2014年11月26日)

  把“高山仰止”同“望而却步”连用,显然是把“止”等同于“却步”;用“高山仰止”表示对“雪域高原”的态度,显然是把“高山”等同于“雪域高原”。

  ⑵这里风景旖旎,文化深厚。一山(武当山)一湖(太极湖)一岛(太极湖·郧阳岛)的独特格局展现了一幅高山仰止、湖水环抱的逍遥画卷。(光明网2014年7月31日)

  ⑶与冰山相比,航母就小多了,一般中等的冰山也有十个航母大。可见冰山的巍峨才是高山仰止呢。(某报 2013年8月23日)

  ⑷这些建筑大都分布在公园大门至白塔寺的主轴线上……形成上有白塔,下有黄河,高山仰止,大河前横的壮丽景观。(某报 2014年11月21日)

  ⑸在越来越漂亮的城市里,是一幢幢高大的建筑拔地而起,地标性建筑也令人高山仰止。(某报 2013年8月8日)

  在这几例中,“高山仰止”或用来表示对高山(“武当山”“冰山”)的敬仰,或用来表示对高大建筑(“白塔”“地标性建筑”)的敬仰,都与崇高的品德毫无关系,显然用的都是“高山”的字面义而不是比喻义。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ID:laojis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