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厚植自己的文化底蕴
厚植自己的文化底蕴
2017年01月  作者:王慧敏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55    责任编辑:xwywck

 

▲王慧敏


  
有的人认为“新闻无学”。其实,新闻里面大有学问,没有学养绝对成不了一名好记者,要厚植自己的文化底蕴。

  我读的研究生,系武汉大学与经济日报合招。范敬宜先生是我的导师之一。第一次去见范老师,他问我:“看过梁厚甫的哪些书?”我一下子懵了。在当时,只知道梁厚甫是个美籍华裔报人,对他的作品从无涉猎。

  他接着问我:“会背吴伟业的《圆圆曲》吗?”我背了几句便卡了壳……

  他将剩余的部分一口气背完,然后严肃地告诉我:“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要想当个好记者,文化底蕴非常重要。一个人文笔的高低赖于文化的深浅厚薄。”

  从他的房间出来,汗湿脊背。此后的这么多年来,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背书:诗、词、歌、赋、著名演讲、优秀小说、经典新闻作品,无所不背。每过一段时间,我就要给自己归置出下一时期所要背的内容。每天至少背一个半小时。

  范老师很重视文笔,他曾说:“现在新闻圈里有一种不好的现象——轻视文字。如果谁要鄙薄一个记者,会在数说了一顿不是之后来这么一句‘这人,文字还行’。其实,这是把本末闹拧了。文字是新闻从业的基础,没有过硬的文字基础,绝对当不成好记者。”他告诉我,他的每一篇稿子都经过反复修改,就是写一篇小消息也不轻易放过。《再给后代五千年》不足500个字,他从晚上10点钟开始动笔,一直写到次日凌晨5点多钟,先后换了7个导语。

  遵从师训,我一直把“敬惜文字”当做新闻从业的信条。有时候碰上年轻的编辑约稿:“王老师,写这点小玩意,对你来说应该很轻松,快点交稿呀。”我赶紧纠正:“我写任何东西都觉得有压力。时间能否宽裕一点?”

  这绝不是谦虚!干的年头越久,对文字越有敬畏感。有时候编辑已在催稿了,自己还觉得没写到位,迟迟不敢撒手。2003年7月,时任社长王晨同志布置了一个任务,惭愧的是,我几个月后才交稿。当时的记者部主任杨振武同志替我做了解释。他在业务研讨《提倡“六易其稿”精神》中写道:

  王慧敏每次完成任务都很出色,而这次,不但“八一”没有交稿,8月底仍无音信。我打电话催稿了,王慧敏说:“很抱歉,稿子写得不满意,正在改。”过几天,他怕我着急,又主动打电话来说:“还在改。”一直等到9月22日,稿子来了,并附言:“因为题材和本人水平所限,稿子写得很艰难。前后用了一个月时间,六易其稿。自己觉得还不是很满意,请领导斧正。”我连夜看完,深为其构思和文笔所感动,7000字的稿子,删改不过二十字。9月23日,在送社长审稿时,我写了这样一段话:“王慧敏同志这篇稿子拖得时间比较长,主要是他想写好,六易其稿说明他尽了力。我们在文字上略作改动,送上,请指示。”10月22日,王晨同志认真审阅稿件后批示:“这是全国拥军爱民、戍边为民的一个典型。王慧敏同志坚持‘三贴近’,下功夫写出此稿。我意可作为特例,择机发表这一长篇通讯。”10月23日,张研农总编辑在此稿上批示:“一版转,发好。”

  尽管领导如此宽容,给予莫大的鼓励,但我心里明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功夫不到家。在新闻的征程上,自己需要跋涉的路还很长很长。知不足然后学,学无止境!

  (作者为人民日报浙江分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