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特约专稿 >> 新闻可以这样写
新闻可以这样写
2016年10月  作者:袁成文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94    责任编辑:xwywck

 

新闻可以这样写

袁成文

  2015年12月中旬,我到某县了解年底大发行进展,分管社长和发行部负责人随行。我们和县委宣传部同志一起,一路察看了该县的生态湿地、滨河绿廊和新区图书馆、好人馆等设施。作为该县曾经的副县长,我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每一点向上的变化都喜不自禁。登上藏书5万册的新图书馆二层平台时,一段话脱口而出:“书海遨游、掩卷长思之际,透过落地长窗,极目向谷阳城遗址远眺,历史、现实在这里交会,文化、情怀在这里融合……”

  参观途中,我边看边用手机录下随口的讲述。回社后和同行的发行部主任商量如何呈现该县的发展情况,决定沿着现场吟咏的散文文风续写下去。或许是同门师兄弟,我俩沟通起来没有隔阂。第二天,一篇《经济与生态齐飞 文明共发展一色》的现场报道就呈现在蚌埠日报一版。下面为其中一节:

  “浍河岸边,一条人文走廊渐露妆容。走廊两侧植被丰茂,空气清新。河边有亭屹然,亭前有栈道直通水面。河中间的小岛上,芦苇摇曳生姿,一条小渔船划过水面,激起阵阵涟漪。堤坝另一侧,红红的落日挂在天边,余晖照在水面上,使冬日的景色温柔了许多。水面上鸭鹅成群,自在嬉戏,嘎嘎的叫声搅热了冬日的长河”。

  早在1963年,穆青就说过:“为什么散文可以有个人的风格,而新闻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够交代得清楚明白,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因此,他首次提出“散文式新闻”的概念。

  散文式新闻,就是用优美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形象生动地表达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新华社有许多报道就采用了这种报道手法。前人开辟了道路,我们要勇敢地走下去。事实证明,只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党报也可以变得生动耐读。

  不光是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也可以写得平易近人,也可以摆脱八股语言,变得清新宜人。我在2015年3月2日撰写的一篇“记者手记”,就是类似的尝试:

  《老“明星”的新“脉动”》

  同样是种地,王庄人在解决温饱后,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了花生这种经济作物。同样是“鲁花”花生,在王庄种比别地出油率高4—5个百分点。同样是追求高“产出”,王庄人在卖完了自己的“三五斗”所出后,大胆地走出去,“买全国卖全国”……

  改革造就王庄的花生,创新造就了花生的王庄。

  记者也注意到,王庄镇专业集群的方向是“花生深加工”。但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其同时扬名的秦栏、博望等专业镇,王庄在工业化、专业化、集群化的道路上还需探索。

  采访结束,张镇长和花生“大户”们我们送到王庄与淮上区交界处时依依惜别,也给了我们信心:多宣传王庄的新理念、新动向,多宣传金融家与企业家的联姻;帮助呼吁解决王庄这样的近郊乡镇的城乡公交一体……春雪中隔子沟畔的叮咛与嘱托,让记者一行感到了王庄这个乡镇经济“老兵”的新脉动!

  党报的影响力既体现在其代表党委、政府和社会主流无可争议的公信力,也体现在其细致入微、春风化雨的感染力。工作中不难发现,一些记者工作时间不长,从采访到写作,很快落入窠臼,离了会议没有信源,离了材料没法下笔,离了讲稿没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的话语体系多一些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尝试,少一点“强调指出”“会议要求”的官腔官调,那么从党报到我们党报人,会不会增添更多的魅力呢?

  (作者为蚌埠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