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让读者安安静静地看完一个故事
让读者安安静静地看完一个故事
2016年10月  作者:任 洲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让读者安安静静地看完一个故事

任  洲

  2015年1月13日,都市快报正式推出一个新版面《小报道》。我们用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用善意和诚意,通过一些小的发现,朴素地报道我们的时代和生活,欢迎你也来分享你的故事。”来精准概括这块版面的宗旨。这句话作为标识语,出现在每一期《小报道》版面上。这个版面基本以每周两期的频率稳定推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小报道》虽然观察视角选得小,报道切口选得小,但报道篇幅却不小,每次都是一个整版,3000字左右的体量,这对题材的选取,记者的采访和写作,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流行快速阅读的时代,都市快报为什么要新推出一个偏静态、偏长文本阅读的版面?

  首先,这个版面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度认识城市生活的窗口。现代城市,新移民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忙忙碌碌中,我们对生活的这座城市,对这座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认识越来越浅,了解越来越少。报纸上大量出现的突发社会新闻,动态性的事件新闻,只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很多静态的日常生活中,也蕴藏着精彩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小报道》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的舞台。读者可以通过这个版面,看到更丰富、更多元的城市生活。

  其次,《小报道》也是充分发挥报纸媒体特色的一种尝试。现在的新闻报道,为方便快速阅读,多强调小板块划分,小标题分割,《小报道》反其道而行之,3000字报道从头到尾不用一个小标题,而是靠故事发展、人物活动来自然推进报道,吸引读者阅读。在声画多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纸媒的偏静态长文本阅读相比较是劣势,但这个劣势换个角度看,也正是纸媒的特色所在。认认真真地讲好一件事,写好一个人,让读者安安静静地看完一个故事,认识一个人物,并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有所收获,这样的功能,别的媒体样式还很难取代。

  下面选取两个案例,一起来看看《小报道》的努力方向。

  案例一:胖子烧饼,把普通人做成新闻热点

  杭州文三路学军中学门口,有个开了23年的烧饼铺——胖子烧饼。很多杭州人都吃过这个烧饼,都见过这个胖子老板,但也仅限于此,对他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故事,都不清楚。

  一个偶然机会,记者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一张胖子烧饼用来装烧饼的小纸袋,上面竟然印了一个楼盘广告。顺着这个有趣的线索深入下去,写成了一篇“小报道”,让广大读者看到了一个他们熟悉又陌生的胖子老板的精彩故事——

  1992年,胖子老板老应和老婆在江西开小吃店失败,背着一万多元债来到杭州,花150块钱从一个老乡手里买下一只烤炉,第一天开张,只卖出去7个烧饼。

  2014年,老应用23年来卖烧饼挣来的钱,一次性付款220万元买下一个120多平方米的房子。房产公司员工认出了老应,策划部同事灵机一动,揽下了老应的烧饼包装袋,免费印制,免费送上门。纸袋一面是老应的胖子烧饼卡通画,另一面是开发商的楼盘广告,重点宣传“家门口的双名校”、“重点双学区法式大盘”。

  老应一年大约卖出70万个烧饼,用掉70万只包装纸袋,70万人次捧着纸袋吃过烧饼,这个纸袋广告的传播率和到达率都非常惊人。

  2014年,老应还买了两部奥迪A6,一部给女儿做陪嫁,一部给在自己店里帮忙的儿子开……

  报道刊出,平时一点不起眼的老应,成了那几天杭州城里的热点新闻人物,老乡朋友都来祝贺,多家电视台扛着摄像机找他做专访。另外,这篇长文本报道在移动端的传播也极为出色,都市快报官方微信当天发出这篇报道,短短3天内,阅读量达到39万,还有两千多人转发。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好的内容,在任何传播环境下,都是有生命力的。

  案例二:37个蜂农,用打动人的报道帮助人

  浙江松阳县有37个蜂农,常年带着一箱箱蜜蜂在外奔波,追赶着全国各地的花期。三月浙江宁波油菜花,四五月陕西延安洋槐花,五六月安徽芜湖采枣花,七八月辽宁大连荞麦花……一年辗转几千里路,风餐露宿,挣个辛苦钱。

  但是这一年下来,沿途蜂蜜销量不多,一些中间商又不大靠谱,他们手里囤着30多吨蜂蜜,很焦虑。

  这其中有位徐大姐,女儿在浙江金华一所重点中学念高三。她给妈妈寄来一封信,写了四页纸,上面还写了都市快报热线电话,她说,最好问一问快报,杭州有没有人要蜂蜜?

  接到信时,蜂农们正在浙江黄岩的山里采白枇杷,深山里信号不好,好几个人轮流打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打通了快报热线电话。

  拿到这个题目,记者花了大力气和蜂农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产销模式,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的牵挂、担心和期待,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篇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小报道”。

  记者在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一些细节的刻画,让人久久回味,比如这样一段:徐大姐说,她跟老公头挨着头读女儿的信时,经常是泪流满面,这个时候,会有蜜蜂也飞过来,贴到信纸上去,女儿写信用的信纸,会有香味的。说到这里,徐大姐低沉的声音忽然爽朗起来。“蜜蜂真是很聪明!它们试探到不是花香后,大概又嗅到落到信纸上的水是咸的后,很快又飞走了。它们原先挡住的几个字,又现出来了……”

  报道最后说,“徐大姐这群老乡像蜜蜂一样老老实实采来的蜜,如果你也想尝尝,可以跟快报85100000热线联系,我们会设法转告正在深山里的他们。”

  果然,众多读者被这篇报道打动,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辛苦的蜂农。3天时间,快报热线接到近200个电话,都要订购他们的蜂蜜。阿里巴巴下属的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看到报道后,发起了“献爱心、换甜蜜”行动,“拿出2万元现金,购买蜂农的纯正蜂蜜,送给长期以来热心公益、支持正能量的爱心人士。代表他们向蜂农奉献一份爱心,也代表社会,向他们送上一份甜蜜。”

  大家的热情和帮助,让蜂农们感激不尽,徐大姐说,这次因祸得福,被逼到绝路后,大家帮他们一下子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收获沉甸甸的。

  生活天天精彩,小报道团队也会始终带着诚意和善意,记录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带领读者走近那些不太关注但新鲜的事,常常忽略但有趣的人,用扎扎实实的采访,认认真真的写作,拿出一篇篇无愧于我们这个大时代的“小报道”。

  (作者为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