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用新闻图片讲故事吗?
李 丹
一、网络空间讲好“中国故事”
时下,在网络新闻媒体平台中,高品质的新闻图片故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新浪图片打造“有温度的视觉”,《看见》《尘世》等图片故事栏目,以影像记录中国,发掘历史,感知世界;凤凰网的《在人间》,题材围绕生活、生存、生命展开,内容深刻,发人深省;网易新闻“不只是看客”的《看客》,透过影像引导人们深入思考现实问题……这些在业界有口皆碑的品牌栏目,历经数年的打磨,渐入佳境;细细品读,有多处值得点赞!
与传统的报纸图片故事相比,网络新闻媒体的图片故事不受纸张和版面限制,可多篇幅发布,每组图片多至二十几张,单张图片尽可能地“抢眼”;镜头语言丰富;图片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的甚至以短视频形式播放静态图片;传播渠道多元,交互环境更具开放性……那么,网络新闻媒体如何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的讲话中得到答案:“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是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和怎样讲好的问题。”针对网络新闻媒体图片故事的特点,笔者做如下思考:
二、讲什么——记录时代风貌,将“取景框”对向身边的感动
作为媒体,讲故事既要“架天线”,又要“接地气”,普通人的精彩故事最动人。如腾讯新闻另一档民生栏目《中国人的一天》,以人文关怀为特色,用图片讲述中国普通人的故事,“真实生活,点滴记录,展现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在已推出的2000余期的图片故事中,“主人公”来自社会各个角落、各行各业,他们中有和女儿一同创业,制作时尚包包的六旬老太;有追逐儿时梦想,安全飞行800余小时的90后直升机机长;也有三个角色无间隔切换,“on call”24小时的外科医生;还有整日穿梭在大街小巷,奔跑在路上的大学生快递员……一个个小小的个体,在当下时代的巨变中,虽显微小,却让人感受到温暖、幸福,呈现出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本色。“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留心生活,质朴、感人的中国好故事就在身边。
三、怎么讲——选题以人为本,用最具温度的视觉语言打动人
“怎么讲,就是要真实、生动、鲜活地讲”,体现在网络新闻图片故事中,即是以人为核心,用平和的手段表述真挚的情感,有细节、有温度、有心灵,讲述具有百姓体温的“中国模式”好故事。
【关键词一】选题之妙
网络新闻图片故事就像一个短剧,通过图片、叙述、组合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主题,而这一主题是否被网友接受,取决于故事的选题。细数以往成功案例,选题不在于大,而在于巧:如何找准切入点?如何从小角度讲述百姓的大故事?如何跳出常规,挖掘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种种选题之妙,巧于能引发网友共鸣。网络图片故事《孕妇日记》(《活着》No.349),就像一部完整的“电视剧”,有开头、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还有结尾。这组图片讲述了一个生命孕育的故事。选题看似渺小,实则奇妙、小中有韵味。每一天,都有生命的诞生和离去。新生命的诞生一定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可是生命孕育的过程却常常被忽略。这组图片故事,拍摄者魏尧正是选取了经常被遗忘甚至一闪而过的日常细节,将一位母亲孕育生命过程的点滴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所有看过这组图片的人,虽不会有太激烈的反应,但都会在心底说一句:珍惜生命。这,就是选题之妙。
【关键词二】细节之美
肿胀的双脚、火上熬煮的中药、狭窄凌乱的房间内两个孩子天真的笑……在图片故事《失独重生》(《活着》No.376)中,摄影师把某些细节镜头放大了。在这个讲述两位高龄妈妈失去独生子女后,再养育子女的故事中,强烈的反差效果让观者看完后内心五味杂陈,这种反差体现在母亲苍老的脸和孩子稚嫩的脸的反差;体现在花白头发的母亲一手牵一个孩子(双胞胎)上学路上与年轻妈妈带着孩子脚步轻快的反差。这些视觉语言在无声处理中,让整个故事沉重起来,也使独生子女这个社会话题引起更多的思考。
正如著名摄影理论家、评论家,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所说:“拍图片故事就像写小说一样,不可能300页的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高潮迭起,或者从头到尾都是一些重大的事件。好的报道摄影应该有很强的反差意识:场景和特写的反差、色彩的反差、人物的反差、构图的反差、静与动的反差、气氛、情绪的反差不一而足。”成功的图片故事,无不借助细节传达从眼睛到心灵的触动。
【关键词三】镜头之说
一个讲述完整的网络新闻图片故事,镜头语言中,要有情节、有故事、有信息、有感染力,才能为视觉观看带来享受。美国《生活》杂志曾对摄影记者送来的专题报道有要求,至少拍到八个方面的镜头:1.全景:故事的开头;2.中景:对一群人或者一些活动的描写;3.近景:一个人或某个局部的特写;4.肖像;5.故事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东西;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故事发生的过程;8.好的结尾。这个要求同样适用当今的网媒,图片故事中,二十几个画面,需要寻找一条主线,精心编排图片顺序,将不同镜头的场景、人物、细节和过渡有致地“串”联在一起,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关系紧凑,在语境上有很好的节奏感,才能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整体的和谐。
李隽辉拍摄的图片故事《自给自足实验室》(《活着》No.368)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在山里创建一个名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天然生活区,崇尚环保与自然,并在此生活的故事,以表达对当下“都市病”的反思。在这组图片故事里,镜头体现了完整的和谐,桃花树下,夫妻俩相依相偎的画面像一首诗;男主人骑着用来发电的自行车的镜头,仿佛是在昏暗的灯光下,似乎回到了古代、各种自制的生活用品白描式地出现在镜头下……虽然这种生活方式只是“实验”,但通过镜头的引领,观者看到了一种存在、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词四】观者之道
“每一影像都体现一种观看方法。”英国艺术家约翰·伯格认为,照片并非如人们认为的是一种机械性的记录。每次我们观看一张图片时,多少察觉到摄影者是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景观中,挑选了眼前这角度。摄影者的观看方法,反映在他对题材的选择上,按动快门那个的“决定性瞬间”。
《我叫暑期工》(《活着》No.306)是一个比较典型地体现摄影者观看之道的图片故事。整个一组图片均采用拼接的形式,照片里的主人公,一半待在学校里,一半置身于工作环境中。将大学生暑期打工与在学校时的状态两个不同时空的影像,定格在一个画面中,使观者在第一时间内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本我与自我、变化与常态,作为“社会人”的第一步,这些大学生的变化也体现了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的变化。如此“观看”,有了别样的“道”。
在新闻摄影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所说。延伸至现代摄影,这里的“靠得不够近”不仅是实际距离的靠近,更是心境上的零距离,拍摄者应当融入当下的环境,无限地贴近拍摄对象,近些,再近些。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更有深度地记录所发生的故事。
“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好故事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摄影美术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