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上稿难”
王乐意
关于“上稿难”的问题,是我经常听到基层通讯员议论的话题。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呢?说说我的想法。
以往,我们办通讯员培训班在谈到写稿上稿的问题时,一般都会强调通讯员掌握新闻写作技巧和方法,比如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的掌握;写新闻稿 “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亦称“五个W”)的把握;还要讲写新闻稿的标题、导语、主体等结构技巧等等。我认为,了解和掌握这些新闻写作技巧和方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发现通讯员上稿难还存在一些非新闻写作技巧方面的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作者“不看报”。我去企业采访,和通讯员、特约记者见面后,他们总是反映上稿难,当我了解情况后发现,我们有许多通讯员作者平时不看报,有的甚至就没有订阅《中国化工报》。我说,这就和搞对象一个道理,你和他(她)从未“谋面”,和他(她)没有“亲密接触”,不了解他(她),就老是觉得他(她)不钟情于你,哪来的“缘分”呢。写稿投稿就是这样,当你和报纸“知彼知己”了,双方才能“投其所好”。我认为,你不看报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近期舆论导向以及当前宣传报道的重点,就不知道这张报纸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周期等。你就不知道栏目中经常刊登一些什么内容的稿件,栏目多长时间出一期,是一周一期,还是半月一期等等,你总是一味不辨方向的埋头“瞎写”,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也是可预见的了。
因此,作为一个通讯员,你只有养成多看报、常看报、会看报的习惯,才能从报纸中看出门道来,了解掌握当前报道要点,了解掌握报纸用稿规律。希望致力于写稿的通讯员不要辜负单位领导的厚望和组织的培养以及自己的爱好,要多订报,多看报,多分析,为自己多发稿打基础,做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二、写稿“难持久”。谈这个问题,我想到一句话,就是“坚持数年,必有好处。”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通讯员,写一篇就想发一篇,没有承受失败的勇气,常见有些通讯员起初写稿劲头很大,给报纸写了不少稿件,但是被采用的寥寥无几,因而就失去了信心,或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从此甩手不干了。我想说,写一篇就想发一篇是对的,写稿就是为了发稿,无可非议。但是,千万不要发不了就失去信心。对于任何一个投稿人来说,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都不可能是一投即中,百发百中,不要指望投一篇就发表一篇,要压低期望值,靠一朝一夕,急于求成是发不了稿子的。不论你是喜欢写新闻稿件,还是擅长拍新闻图片,想多发稿就必须学会打持久战。如果你平时写得少,与版面编辑缺少联系,也会影响发稿,因为编辑对你的稿有些地方不清楚,或者对你引用的数字有疑问,一些提法需要商榷等等,你又是初次接触者,那他就可能对你存有戒心,大多不会为了一篇小稿而费劲,如果你多写,至少混个脸熟,会提高编辑对你的信任感。我相信,那些想在投稿上寻求突破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只要你肯吃苦,有信心,又用心了,用不了半年,你就会“入门”,就会“上路”,“入门即不难,深造也能办得到的”。请记住那句话,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的!
三、稿件“缺新闻”。以2009年为例,通讯员写的稿件被我“掐死”在摇篮之中的有80%,为何会这样呢?就在于都存在一个通病,表现为“五多五少”,(一)写企业好人好事的“企业报稿”、“黑板报稿”、“会议稿” 稿件多,贴近化工经济生活,揭示理性经济规律报道少;(二)选题平淡,写企业某种现象的稿多,从现象挖掘本质的深入报道少;(三)写企业工作部署措施完成阶段性任务的稿件多,鲜活的、捕捉新苗头、以小见大的报道少;(四)写企业面面俱到总结性的报道多,新主题、新角度的报道少;(五)内容雷同的多,有新意,有针对性的少。这些稿件一个模样,抓不住什么是重点、难点、热点工作,更不了解企业的新问题、新举措、新经验、新探索在行业中的定位,写作者不善于观察、缺乏思考,不会选取那些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值得报道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使人看了不会受到教育和启迪。当然,不排除也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写稿确实好,但编辑就是没看上,从编辑自身的角度需要检讨。只要好稿,一般都会发的,因为报社缺的是“好”稿!
四、投稿 “少细节”。现在流行一句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写稿本身,投稿也是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投稿的“细节”把握好了,通讯员上稿率一定会高些。但我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现在许多通讯员似乎还真不懂把握“细节”,不会投稿。所以还有必要强调这个话题,在“细节”方面多说几句。
一是要有正确的作者署名。当你稿子写好后,署作者名也许是常识问题,但还是出了问题。如有一些通讯员在一篇不大的稿件里写上三个以上作者名,甚至图片新闻都会署上两个以上的作者名。相信一个数百字的新闻稿件由三个以上的作者合作的可能性不太大,而一个新闻图片的拍摄似乎也不可能有两个人一起按下快门的。一个小稿子或一个普通的图片新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作者名,不但影响报纸版式的美观,也会让人怀疑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对于这类稿件,给编辑增加了处理时的“犹豫度”,还可能就因此影响了你的稿子见报。还有,文章发表时若不愿署真实姓名,可在投稿时注明应署的笔名。
二是要有详细的联系方式。作为通讯员投稿,你不论是以何种方式投稿,都需要随稿附上你的详细联系方式。一般应该有姓名、办公室电话(或者手机)、单位名称、地址、邮编等(也可以提供“伊妹儿”或者“QQ”等)。当然,第一次投稿的,为便于编辑了解你,写一个简单的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
五、发稿后“差联系”。我们有大多数通讯员、特约记者投稿后就认为是编辑的事了,忽略了沟通与联系。比如投稿后首要任务就是在第一时间内与版面编辑老师取得联系,可适时给编辑打电话询问是否收到,是不是需要再作修改等等。这样做一是可以就稿件是否能见报等问题和编辑老师进行沟通;二是可以及时、准确了解报社近阶段编辑方针和用稿方向,为提高稿件命中率打下基础;三是可以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有针对性的写稿,迅速提升自己的写稿水平。因此,作为一个通讯员,一定要认真研究报纸,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还要提醒大家,不要因为强调多联系了,稿件就可以给各个版面编辑一稿多投。
以上是笔者从事新闻通讯报道和记者站通联工作20年中的一些小小体会,供大家参考。
(作者为媒体工作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