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如何让日常新闻报道“活”起来?
如何让日常新闻报道“活”起来?
2016年07月  作者:王志强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已从信息饥渴进入到信息过载状态,受众在海量的信息中有了更多选择。这就对我们的传播理念、方式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闻从业者来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事件可遇不可求,更多地是面对日常新闻报道。如何把日常新闻报道写“活”,写出新意来?发现新闻事件中的“不同之处”,注重细节和人物动作的捕捉,学会让数字“说话”,不失为优化传播方式和技巧的有益尝试。

  一、冷静面对,仔细观察,发现同类事件的不同之处

  按照传统的新闻理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对日常新闻报道来说,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已不足以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有效的传播必须恰当地突出同类事件的差异性,激活事件的新闻要点之后才能实现。

  2013年8月9日上午,安阳县曲沟镇安林路段,一名11岁的小女孩被一辆满载货物重约40吨的挂车卷入车轮下,生命垂危。接到报警后,安阳消防官兵迅速赶赴事发现场投入施救。随后,当地公安民警、120急救车和各路媒体记者到达现场。一些媒体记者一看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简单地了解一些事故发生的情况和施救情况就匆匆离去,像报道一般的交通事故一样抢着发稿去了。而细心的记者却发现,虽然小女孩下半身被完全被压在车轮底下,可她却并没有号啕大哭,而是非常镇定地看着前来救她的好心人。随后,两种不同的报道出现在网上:一种是曲沟镇安林路段发生一起车祸,一名小女孩被卷入车轮下,主要报道事故是怎么发生的,武警官兵和医护人员如何及时赶到,积极救助等等;另一种则以《小女孩被卷入车轮下,坚强镇静等待营救》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情,除了交代上述信息外,还着重描写了车轮下的小女孩如何不哭不闹、镇静坚强等待救援的“不同之处”。现场还有对话,比如消防官兵问小女孩疼不疼,小女孩回答,不疼,希望叔叔快救她出去等等。

  毫无疑问,后者的报道给出了更多的信息,更接近新闻的本质,让人更愿意读下去。正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有别于常理和以往类似事故的细节,才有了这样生动的报道,让人们记住了这次交通肇事的特异性和一位坚强的女孩。这篇报道随后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

  怎样才能发现日常新闻事件的不同之处?首先要克服浮躁心理,把采访“沉下去”,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找准新闻点。其次需要静心洞察、仔细观察、换位思考,捕捉到现场一些“不合常规”的信息。再次,需要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总结,才能在事物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发现“不同之处”。

  2015年8月6日,《南方周末》推出有关“兰州拉面”的深度报道。“兰州拉面”是许多城市四处可见的饮食,能报出什么新闻来呢?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30多年间,首先是青海省化隆县的一部分人将兰州拉面馆开到大城市,带动县里越来越多的人把拉面馆开到全国各地,一个贫困县就此翻身。紧随其后,兰州人开始大量开店,为正宗兰州拉面“正名”,引发持续至今的“两碗面”之争。与福建的沙县小吃一样,“两碗面”走向全国,占领大街小巷,不仅靠的是朴素的企业家精神,而且背后都有一双支持异地创业的政府之手。为了应对竞争,青海拉面和兰州拉面不约而同地启动了品牌化、全产业链培训式的发展路径。他们把目标对准了同样的方位。记者注意到,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联合会会长王幸军,在多次出国考察后,向兰州拉面的同行们号召,要向麦当劳学习。而此前,在化隆县就业局的宣传册上,就有一页是《化隆拉面应向肯德基学什么》。如今,北京金融街的白领眼里,最火爆的就是拉面馆和咖啡厅。看上去两者一俗一雅,模式却差不多,只要选好了地方,产品制作都是有流水线的,拉面师和咖啡师也是一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拉面馆背后的新闻,平时沉淀在最平凡的“民以食为天”的街巷之中,经过记者独到的挖掘,让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二、捕捉动作细节,反映内心世界,做有“温度”的新闻

  好人好事、见义勇为是日常新闻报道经常遇到的题材。如何让这些先进人物的报道不落俗套,走出“高大上”的模式,让受众接受,也是新闻工作者经常面对的问题。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见义勇为、奉献爱心一类新闻,一般留不下什么太深的印象,可是也有的报道却让人常常记忆犹新。

  2014年1月4日下午,两名儿童在安阳县蒋村镇石涧村下河溜冰时不慎落水,路过这里的一名小伙跳入冰冷的水中去救人。同样都是勇救落水儿童的事情,可这篇稿子却捕捉到救人时的一个细节:“小伙用拳头破冰救人”。跳入冰冷的水中救人已属不易,用拳头和胳膊破冰救人就更难能可贵了。读过这则新闻之后,救人的小伙叫什么名字,许多人已经记不清了,可是他破冰救人时奋不顾身的动作却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中。这个动作细节,自然而有力地诠释了什么是见义勇为,不再需要丝毫的说教。

  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白血病患者的报道我们也经常能看到。造血干细胞的配对成功率是很低的,况且关乎一个生命的延续,这类报道一般都很吸引眼球。但是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报道怎么写?来看这样一条新闻:2013年7月,湖北枝江80后农民邹世佰在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后返回家乡,因为他是湖北首个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者,所以当时有100多家媒体关注了此事。

  有媒体这样报道:7月6日上午9时,在武汉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枝江农民邹世佰,乘坐D5833次动车回到家乡。11时14分,邹世佰走出枝江北站出站口,枝江市红十字会负责人献上鲜花,某企业领导送上了鲜花和果篮。13时45分,邹世佰回到位于七星台镇大埠街村的家里,受到母亲杨叶凤和周围村民们的热情迎接。摸了摸儿子手臂上的针眼,见儿子精神抖擞,走路生风,杨妈妈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再看另一篇报道:32岁的邹世佰瘦小而安静,昨日这位家在枝江的农民来武汉捐献骨髓。虽然路费由受捐患者承担,但老实的邹世佰为了节省患者的救命钱,当天早上6点出门,步行了5个小时到车站。昨日说起这件事来,邹世佰轻描淡写:我们庄稼人,走点路不算啥,只要没误了火车没误事就行……邹世佰说,家里世世代代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年年盼着好收成,他今年本想种水果玉米增收,但播种时间正巧是捐献这几天。如果种新品,收入能比种普通玉米多至少三成。但他听说对方病得很重等不了,那就先救人吧。钱可以再赚,命可比任何其他事都重要。

  第二篇报道抓住了一个细节,为给患者省钱,邹世佰步行5个小时到车站。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他的内心想法:“那就先救人吧。钱可以再赚,命可比任何其他事都重要。”报道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2015年5月8日,新快报对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报道值得借鉴。作为戏剧表演者的奥斯卡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时隔18年再度来到羊城广州,进行连续11天的竞演。而今,戏剧演出市场衰弱,活跃在传统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家都可以称为坚守者,新快报记者独家专访三位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梅花奖竞演者,寻找不同年代戏剧艺术家的“代言人”,为读者探寻他们坚守的故事。记者用细节表现了每个竞演者的特质:60后欧凯明的特点是“《南越宫词》里那一声穿越千年般浑厚的咳嗽声震颤灵魂”;70后朱福,在同学们成功转型为演员后,自己却选择坚守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戏剧道路,曾在练功强度大时尿血被送医院;80后吴非凡力主将4小时的《鸳鸯剑》进行改编,在2015年斩获上海戏剧白玉兰奖主角奖。该报以《不同的年代,相同的戏剧梦》为题报道这届戏剧梅花奖评选,探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让人印象深刻。

  在与采访对象接触过程中,对方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往往恰恰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却能映射出诸多新闻富矿的讯号。这样的动作和细节常常是通往人物内心世界的桥梁,也是牵引出更大新闻价值的着力点。

  用平民化的视角,从小处入笔,层层深入揭示出大的主题,亲切自然,水到渠成,可以使报道如同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巧用数字“说话”, 赋予数字生命,通过受众的联想加强传播效果

  数字,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尺度。在新闻报道中,数字也有其独到的价值。在新闻写作中,记者如果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字变为能够感觉得到的事物,那么就更容易为受众接受和感知。比如,2014年11月,央视与环保部暗访安阳排污企业。在安阳铜冶镇华诚特钢的厂区,这里工厂排放红色、黄色的烟,周边村民怨声载道。如何反映这里的大气污染程度呢,记者借用村民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村的人一年吃两袋水泥!”如此比喻,使受污染的严重程度一下就被读者感知出来。

  数字的巧用,还可以用来说明很抽象的进步。比如《农民日报》2012年12月26日刊登的一篇评论《一个百分点的贡献率意味着什么?》对当年农业科技贡献率的作用做出了评价,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文章说,来自农业部的权威消息表明,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达到54.5%,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正是这一个百分点的贡献率,支撑我国粮食生产在2012年再创佳绩。一个百分点的贡献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央一号文件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各项政策落到了实处,起到了重要作用;意味着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实现“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意味着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最后,文章引用资料数字说明,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增长0.6%,却实现了总产量增长3.2%的好成绩,这是由于科技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这些数字,对当年的粮食产量“九连增”做出了十分有力的解读。

  数字作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应学会通过数字观察问题,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可感的形式出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使数字为新闻所用,真实而形象地再现客观世界。

  新闻报道来源于生活,更多的是关注万家灯火、人间冷暖。在平淡之中采写出鲜活的、有新意的新闻报道,除了要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不墨守成规、不甘于平庸的勇气。沉下身子,摒弃浮躁,冷静观察,求“异”存“同”,离新闻现场再近些,用心去捕捉感人的瞬间,再用形象化的语言展现出来。这样,你的新闻报道就会有“温度”、有形象,在读者的眼里“活”起来。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