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伴随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消费呈现出多元的碎片化形态,精神消费亦如此。
第三届《人民日报》读者评报活动结果显示,网络(54.12%)、报纸(46.32%)和电视(43.83%)是受访读者最重要的三种信息获取渠道。在被问及阅读习惯时,近四成(38.35%)的人习惯于“先看标题”,另有32.99%的人会“挑喜欢的版面或栏目看”,“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不到15%。过半数(51.56%)受调查者平均每天用于阅读报纸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只有17.44%的读者选择了“一小时以上”。上述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时间的减少和碎片化趋势。
面对网络媒体的碎片化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必须进行改变,植入碎片化的写作方式,方可更好满足读者和市场所需,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笔者试从结构、语言、风格三方面谈谈报纸新闻写作如何实现碎片化。
一、结构碎片化:清晰疏朗 一目了然
《都市快报》《大杭州1200亿土地出让金用在了涉及民生的八大方面》一文,通篇都是类似提要的短段落,在交待新闻事实的同时,也伴随着阅读的节奏感。如果用传统的会议新闻手法写作,恐怕很多人都不愿意阅读。《广州日报》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报道,采用提炼关键段落结合制作图表的形式,舍弃了文件中大段叙述性的语句,增强了阅读的清晰性、条理性。
像这些涉及国家方针政策和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看呢?笔者以为,就是因为长篇累牍,读者不能在短时间内从中发现重点要义、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者站在了读者的角度,帮助读者把最关心、最重点的内容分拣出来,去掉繁枝杂叶,再进行条理式排列组合,让读者便捷阅读、轻松掌握主旨要义,当然就大受欢迎。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内蒙古铁道》报在结构碎片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比如2015年4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召开铁路现代物流转型现场会,为把会议精神迅捷准确传递,报社以图解的形式分条列块把转型总体目标、总体要求、基本内涵以及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转型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等内容一一列出,让人一下就看明白了,报纸一经刊出便获好评。后来,《内蒙古铁道》报又沿用这一方式,以连版的方式、一张图就把呼和浩特铁路局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10个系列文件分解成29个小贴士清晰解读,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学习难度,再次获得读者好评。
解读文件、会议如此,撰写通讯、言论也可借鉴碎片化式的结构。一次,笔者采写一位女工程建设指挥长的人物通讯,社里给留出一个整版的地方。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笔者改变了过去呼啦啦一大片的写法,而是将大通讯分解为“忙、累、难都不怕,她干工作蛮拼的”“传、帮、带做得好,她让团队变强大”“敬、知、爱一直在,坚强后盾是家庭”3个小板块,再把不便穿插于通讯中的事迹写成两篇小故事。撰写《铁路向顺丰学什么》言论时,笔者把大言论分为“坚持虚心求教,理性学习经验做法”、“坚持大胆创新,研发铁路特色产品”、“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合作同闯市场”3个部分,让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即可大体了解主要内容。
二、语言碎片化:风趣幽默 快捷轻松
“没送到地方,就叫我们下车。不干!我们坐着不动。争执,用蹩脚的英语争执,鸡同鸭讲。看着冷清的街面,心虚,就喊同伴下车结账。”“可是,我并不知道地方。于是,在路的尽头,威胁我们下车。我看此乃繁华路段。不怕你。”
这是《金华日报》《越南三轮车历险记》一文中的两段描写,以风趣、干练的语言将场景形象再现,读来轻松畅快。这就是碎片化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我们完全可以在新闻写作中灵活运用,以清爽利落之风吸引读者阅读。
很多人爱读武侠小说,并为其中的打斗场面深深吸引,其实,很多打斗场面的描写也是用了碎片化方式。比如金庸《笑傲江湖》第二十七回三战中有这样的描写:“任我行酣斗良久,渐觉方证大师掌法稍形缓慢,心中暗喜……当即急攻数掌,劈到第四掌时,猛觉收掌时右臂微微一麻,内力运转,不甚舒畅,不由地大惊,知道这是自身内力干扰。”现在读报的人群逐渐减少,但读武侠小说的还大有人在,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些现场新闻、新闻小故事、通讯中运用此种写法,让人读来有节奏、有滋味、畅快淋漓。
其实,就连长篇说理的言论也在运用碎片化语言。比如2015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的言论《成绩自己会说话》中,有这样一段:“追求进步,希望在更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事业前行的动力。符合程序的毛遂自荐,没有问题。但现实中,有的干部心里时常长草,过于着急,自以为干得不赖,生怕业绩变‘哑巴’,挖空心思来‘显摆’。有人一时慢了一两步,便抱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转身奔走权门、主动出击。更有甚者,信奉‘生命在于运动,当官在于活动’那一套‘秘诀’,搞起团团伙伙、裙带关系。”
再比如2015年8月12日《人民日报》的评论《联系群众不能忽冷忽热》中的:“群团干部要替群众解难、帮群众顺气、为群众维权,在群众最盼的地方展作为,在群众最急的地方见真情,在群众最怨的地方改作风。”
这种语言处理方式亲切、直接、简单、有力,让人爱读乐读,当然也就愿意接受其中所讲道理,可以更充分发挥言论的教化引导作用。
三、风格碎片化: 简短有力 和蔼亲民
“苦难不会说话,但灾难会说话。每一次灾难都让国人忧心远方的安危,每一场灾难都会有子弟兵不畏生死的身影。灾难,带给我们心灵的创痛,让我们在反思当下、活在当下的同时,更了解了‘你是谁,为了谁’。点燃‘星’平安之光,照耀中国!”“此刻,距离长江客船沉没已整整33个小时,400余人仍生死未卜。天又亮起,救援仍在继续,每一个,我们都不会放弃。早安,监利!平安,生命!”
这是2015年6月1日长江客船沉没后,《人民日报》所发的两条微博,简短有力,以绝对平民化、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表达出对子弟兵的敬意和对生命的珍视。
碎片化也是一种多元化,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诸多主流媒体,正把许多过去的“高大上”转变为如今的“接地气”,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读者都会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性关注。实践证明,主流媒体的风格转换是十分成功的,他们以亲民的形式表达权威的内容、深邃的思想,让 “低头一族”,在低头的瞬间读到更多优秀、精彩的文字。这也是多媒体并存、精神消费者出现分众化格局的当下,以真实、权威著称的主流媒体所应该做的。
在《金华日报》评报会上,总编辑陈东不止一次提及,一些记者编辑在个人博客上的文字非常俏皮,可写在报纸上的稿子却很呆板。可见,打破新闻稿件生硬的面孔,是报纸放低姿态、吸引年轻读者的必要手段。这其实也涉及到一个碎片化的问题,读者呼唤鲜活,报纸需要革新,写法必须改变。
新闻写作“碎片化”,是阅读的盛宴,还是感官的陷阱?其实,走向任何一端,都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报纸必须取碎片化之长、补自身之短,以生动亲民的方式传递权威真实的声音,在信息爆炸的多媒体时代,抢占新闻的制高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铁道报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