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处 着 眼
—— 说说我的摄影体会
蒋 铎
对于我来说,从事新闻摄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回首走过的路,发现贯穿几十年的采访实践中,我偏爱“小处着眼”。
为什么我有这个偏爱?
一、事情小,但可以小见大。含蓄,更耐人寻味;
二、表现凡人小事,平民视角,所拍照片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有较强的亲近感;
三、凡人小事往往不循规蹈矩,框框少,常有出其不意 、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奥运会期间拍照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大无比,开幕式场面被形容为美轮美奂,当中的烟花,有许多新技术,花样翻新,灿烂夺目。可我更热衷于拍街头巷尾老百姓的好奇。前门大街设置了一个一人高跑步前行的火炬手彩色画牌,画牌火炬手脸部位置镂 空,游人可将自己的脸通过窟窿露出来,像是自己在举火炬,留一个自己当火炬手的影像。这是小花絮一桩,但用在北京奥运期间,却情趣盎然。大背景是,此前,在世界各地传递北京奥运火炬。办奥运是喜事啊,没料到会惹来那么多麻烦,全世界所有的反华小丑,认为这回可找到发泄的机会了,他们极尽捣乱之能事,制造事端,给善良的中国百姓添堵。其实这纯粹是螳臂挡车,枉费心机。你看,此刻,前门大街牌楼下这个留影牌前,人们排着队,争先恐后,笑声阵阵,谁不想过过当火炬手的瘾啊。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各行各业,有年轻男女,也有老年人。记得其中一位老奶奶,90岁了。是女儿、孙女陪伴来的,拍照后,老人笑的合不拢嘴,像孩子似的。其中也有个别金发碧眼的洋人。
奥运期间,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参观奥运村,在鸟巢,人们流连忘返,留影的人兴致勃勃、比比皆是。有位老人却异想天开,她举起一把没有打开的伞,问,能不能把她的伞与鸟巢的火炬拍在一起,像是自己在举着火炬?真是奇思妙想!我满足了她的美好愿望。她比真正的火炬手还厉害——她“举”的是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顶上的火炬啊。
我想,能够欣赏奥运会开幕式鸟巢盛大烟花,固然好,没有亲临盛大开幕式现场,拍一幅妙趣横生、类似举火炬的留影,不更是令人忍俊不禁、生动表明普通老百姓的心境吗?要看开幕式的隆重、热烈,更要看老百姓的情绪与关注度。在我看来,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关注,更重要。若办得隆重无比,老百姓却漠不关心,那就难说成功。
时间过得快,一晃儿,八年过去了,当年奥运会感动过我的件件凡人小事,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拍大阅兵的照片
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来了。这又是件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我岂能袖手旁观?但从何处入手拍摄?虽然天安门广场去不成,但我深信,这么大的事,在身边总会有点点滴滴的凡人小事映射出大的主题。调查发现,阅兵当天,报社周边几个路口将全部封闭,这对我的拍摄显然不利,但我认为,即使这样,只要仔细观察,仍有文章可做。选哪个路口,是金台路口,还是红庙路口?很费心思,最终选择红庙路口。
当天早晨,我出南大门,兴冲冲奔选定的路口,但出师不利,离路口大约一二百米的地方,就实行禁行了,预想当制高点的过街桥也封了。碰了一鼻子灰。虽然事先有思想准备,但比我预想的难度大的多。我只好折回头向西,临近报社南大门,发现有两位着天蓝色装戴红袖标的老年男性志愿者。那几天街头巷尾,满是志愿者,屡见不鲜。所以一开始对这两位并未留意,可不经意间发现他们正坐马扎用收音机听大阅兵实况转播呢!放在平日,听半导体是熟视无睹的小事。但在这非凡的一天,非凡的时刻,却非同凡响,有着无需赘言的意义。主观想象总有局限,普通人用这样的方式关注大阅兵,在情理中,又出乎我的预想。我悄悄选择角度,注意抓他们的眼神,虽然他们此刻“阅”不了兵,虽只是“听”兵,因为是真的听,动情地听,那眼神中是会说话的。他们是在用“心”阅兵。其次,我用广角镜头低角度拍摄,尽量突出半导体收音机。此时此刻半导体是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
从这样一个小小侧面反映大阅兵不是很入微、很别致吗。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无绝人之路”!我信奉“心诚则灵”,这回又应验了。无数次的实践告诉我,只要我心尽到了,老天爷多半不会让我空手而归。
我不能在此继续拍摄,因为飞机即将出现。拍飞机需要开阔的天空,得找一个空间开阔的地方。于是我进报社南大门,直奔编辑部大楼前。这里有开阔的空间。
楼前已聚集了十几个人。其中两个小伙子正坐在台阶上通过手机看实况视频播送,是中央电视台播送的,有声音有画面,这又与大门外志愿者老人听收音机形成有趣对比,手段、器材不同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手机就是台小电视,视频里正播出接受检阅的各军兵种的装备,坦克、装甲车、导弹、无人机……陆续经过天安门广场。既有宏大的场面,也有将军行军礼的特写。小伙子言道,用手机这样看,要走流量,看全程得一个小时,大约花三四十块钱吧。
这瞬间也是我没料到的。拍小事,感觉、观察、发现能力很重要。面对预料之外的小事,你若熟视无睹,没有感觉,大量生活中的生动瞬间当然只有与您失之交臂了。
“飞机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顷刻,伴随着轰鸣,划破长空的战机列队出现在湛蓝的天空,构成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画。我周围的人们纷纷举起手机昂首拍摄。 “这是‘歼15’!”身旁一位四十来岁的男子紧盯飞机,不时说出飞机的型号,并评论,哪个型号是最新的,哪个机型是美国人最关注的……真的是“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这情景更令我惊喜。这位大概是战机爱好者吧。相比而言,如我这样的摄影记者却肤浅的多,只是看看热闹。感到羞愧。与用手机拍飞机的朋友不同的是,我不仅要拍飞机,更要尽力把观众与飞机拍在一个画面里。把此刻人们的激动、兴奋心情拍出来。有些力不从心。感觉时间太短了。
大约11时左右,我又赶奔报社东出口夹道。受阅返回的坦克、装甲车,要经过这里。真是天赐良机。可此刻这里已是人山人海,密不透风,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我无力进入这拥挤的人群,即使挤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在这种情况下拍摄,需要激情,更需要头脑冷静。经过努力,我基本实现拍摄预想。重点是拍居民的关注。夹道南北两侧都是居民楼,居民楼的窗口成了天然观礼台。有的居民在“观礼”,有的居民正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行进中的坦克、装甲车队。他们居高临下,没有拥挤,从容拍照,全神贯注……这是我事先预想到的。其实人山人海,密不透风,不正是老百姓的热情吗?这里没有欢呼,也没有喝彩,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我把这一天拍摄的照片,编在一起,名曰《百姓阅兵》。依然是小处着眼。
(作者为著名新闻摄影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