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特约专稿 >> 选题 套路 作题
选题 套路 作题
2016年05月  作者:蒋 萌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24    责任编辑:xwywck

 

选题  套路  作题

——说说我写人民网“观点1+1”评论的体会

蒋  萌

  在一些人眼中,写评论很艰深,是饱学之士才能做的工作。由于存在上述刻板印象,许多人会在畏难情绪与不摸门道的情况下,对写评论敬而远之。我本人不是科班出身,也非“满腹经纶”,因机缘巧合与个人摸索,已在评论员这行干了十来年,目前在人民网负责撰写一档名为“观点1+1”的评论栏目。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写评论的心得。

  我在人民网负责的“观点1+1”这档评论栏目,关注每天发生的热门事与新鲜事,力求以普通百姓的视角与口吻,通过俏皮灵活的话语去分析和解读各类新闻事件。“观点1+1”的文章都是短评,每篇评论三四百字,旨在短小精悍、一针见血,不说让人昏昏欲睡的套话以及让人厌恶的官话。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贴近读者、接地气,适合网民的快阅读。

  一、选题目

  写评论先要选题目。选题往大了说,是在设置舆论议事方向;往具体看,选题是否吸引人,决定了评论的潜在点击量与传播广度。对新闻的敏感度与反馈热度的预判,考验着评论员的眼光,眼光的培养需要时间。这之中,也有“窍门”。根据新闻传播的规律,越是负面的新闻,往往传播得越快。这也是时政新闻中的反腐话题、社会新闻中的恶性事例,常受人们关注的原因。当然,揭丑的评论也会让人“审丑疲劳”,评论不能只盯着负面问题。涉及民生改革的话题、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事情,也是常态性的热点,教育、医疗、养老、户籍等话题都属此列。此外,门户网站都有新闻点击排行,谁排在前面自然关注度就高,写相关评论的访问量也容易“水涨船高”。

  新闻的“靠谱性”,也要进行甄别。因为,当下有不少假新闻与网络营销炒作。如果新闻本身是虚假的,那么有关评论自然是“无根之木”,稿件也会被“枪毙”。所以,新闻的来源很重要。一个经验原则是,越是官方的、知名度较高的媒体,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越强。因为,知名媒体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内容审核机制。退一步说,假如知名媒体出现问题新闻,“误评”也不是评论者的责任。再者,宣传部门也会给出“提示”。如果可以接触到有关信息,多看“提示”可避免“中枪”。时间长了,评论者也会对猎奇的、出格的、需要慎重考量的话题“有感觉”。

  还有一点就是时效性。尤其是时事评论,更重视“新鲜度”。一般来说,今天的新闻最迟明天要出评论。如果是网络媒体,甚至当天就要出评论。这既是为了吸引读者,也是媒体在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当然,抢时效也有弊端。一方面,可能难以深入探究有关问题;另一方面,有些事件会发生“剧情逆转”。这样,有关评论自然会受影响。所以,写评论需要尽量客观理性,降低以偏概全的可能。对于拿不准的事要么不写,要么在写的时候留有余地。随时关注事件的演变,做系列性的跟进评论,也是一种办法。

  二、说套路

  具体到写作,其实没有固定的套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写作风格与思路是百花齐放的。如果评论以“首先、其次、再者”这样的形式推进,会使人感觉比较“呆”,但条理也较清晰,在评述一些政策方针时,可能更适合。在某种程度上,评论也是杂文的一个分支。杂文中的“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同样可用于评论文章当中,这样的评述更巧妙,会令读者心领神会。评论中也可以加入个人以往的类似经历,这种文章更加自我,语言也会更真实生动,评论者的想法与观点会在对具体经过的娓娓道来中不留痕迹地阐明。

  就我个人而言,拿到一个题目后,先会想几个大致的段落,类似于打“腹稿”,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是一段的核心。短评版面有限,需要言简意赅,也许“腹稿”中好几个段落最后呈现出来的只是“一整段”,但实际包含多层面的观点。如果要写较长的评论,将每方面的内容展开写便是。

  举例来说,关于“遇到摔倒老人该不该扶”的新闻不时出现在媒体上,我会梳理出以下几个论点——首先,确有自己摔倒却讹人的无耻之徒,也有撞了别人却装“好人”的伪善者。其次,在所谓“好人做不得”的背后,既暴露出“好人法”的缺失,制度上没有为好心人撑腰;又折射出讹人者往往没有受到应有惩处,难以以儆效尤。还有,一些讹人案中还有经济困难下的“良知丧于困地”,应当正视社保不足下的“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更要谴责乃至处罚不孝子女的遗弃与丧良心。尽量考虑周全,使文章更多地体现理性与客观,也能为更多读者所接受。

  “网友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时候,不妨看看新闻背后的网友留言,对于写作思路的拓展也有帮助。如果网友的观点具有建设性,可以充实进自己的文章。倘若网友的留言比较偏激,也可以在文章中作为举例,并对其进行疏解。抽空看看别人写的媒体评论,对自己的写作也会有启发。必须指出,看别人的文章与观点,绝不隐喻着“抄袭”,这是评论者的大忌。思想可以相互碰撞产生火花,观点的交融与彼此取长补短是积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

  与许多事情一样,写评论不可能“一口气吃成胖子”。对新手而言,可以从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话题或是熟悉的领域谈起,这样对事物的了解会更全面,对文章的驾驭也会更得心应手。如果触及比较专业的话题,则要查阅法律、规章等专业资料,力求言之有据。尤其涉及法律法规时,引据当准确无误。评论者的知识积累、涉猎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

  好的评论除了需要中肯与客观,在可能的情况下,当对有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前面说过,社会对于负面新闻关注度往往较高。文章除了批评有关问题之外,如能在倡导制度构建、推进有关改革、呼吁正能量方面有所涉猎,评论会有更多社会意义。

  三、作标题

  如何起文章的标题,也是一门学问。好的标题会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如果标题不够“吸睛”,再好的文章没人点击与阅读也是徒劳。我常用的标题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对比法”,如“延迟退休至65岁,单位不雇老者咋办?”延迟退休是一种官方趋向,旨在缓解养老金给付压力与劳动力短缺,但许多劳动者对此有不同看法,用人单位与市场是否愿意雇佣老者也存疑。这个标题直接阐明有关疑虑。还有“数字法”,如“‘亿元副市长’蚕食多少北漂的血汗钱?”“亿元副市长”指出贪官的腐败数额,又以北漂血汗钱作对比,这样的标题更吸引眼球。还有“修词法”,如“校园恶性暴力多发,‘刑不上少年’当改”,标题将“刑不上大夫”改为“少年”,指向法律规定“14周岁以下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给社会与执法带来的纠结,催生了少年恶徒与累犯。还有“点名法”,如“徐才厚、倪发科受贿文玩‘值’多少刑?”“水均益说‘央视主持人很穷’,你咋看?”大贪官或名人的新闻本就受关注,点出他们的名字,效果不言而喻。以上这些方法,都是以引号突出“关键词”,恰当地运用引号可以使标题变得立体醒目。

  思想是人类文明最大的瑰宝之一,写作是一种谁也夺不走的本领,话语权更是法治社会坚定维护的。写评论,是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作者“积跬步至千里”的人生积累。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点启发,愿各位笔耕丰硕。

  (作者为人民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