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宝善在谈到办报时说:“工作确实很辛苦,但只要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乐趣,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就会把报纸工作做好,把日子过好,‘累并快乐着’。”
光明日报《大视野》版主编史楠说:“要做好深度报道,全天候关注和寻找新闻线索是必要的。媒体人应该有见微知著的反应速度和新闻嗅觉。那种等、靠、要题目的状态,是做不好深度报道的。”
江西日报胡萍指出:“为了增强可读性,不少传统媒体都在大胆实践,勇于突破。即便是一些时政类选题,也努力将观点化于精彩的讲述之中,并注意图片、漫画、图表等元素的运用,精彩纷呈,大大增强了感染力。”
延边日报许延花对写好照片文字说明说:“摄影记者不仅要拍出好的照片,还要善于写好照片说明。不能做只善于拍摄画面、而不善于写文字说明的‘独臂将军’。在某种意义上说,写好文字说明,是照片的‘第二次拍摄’,可以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
中国消费者报聂国春说:“写好通讯,我们可以借鉴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的写作手法。黄先生的通讯语言通俗生动,善于把文学与新闻自然融合,可读性强。他还创造性地运用日记体、书信体、漫谈体,使通讯不拘一格,极大地拓展了通讯文体。”
内蒙古铁道报社张月谈到企业报发展时说:“企业报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报纸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贴近于生产和生活,并与企业员工特点相结合,进而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员工更好成长服务。折射出企业发展成果。”
吉林日报张立云谈到企业报发展时指出:“企业报在新的形势下,要努力改变那种版面简单、内容单调的形象,注重新闻策划,提高媒体质量。通过企业报牢固树立品牌形象,扩大自身影响力,以此来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江苏省记协主席、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周世康在评价第24届中国新闻奖48篇特别奖、一等奖作品时表示:“它们首要特点是创新。从报道观念、全局谋划、信息采集直到结构、表达上,全程创新,这种创新使信息更丰富、更科学、更透明、更贴近、更接地气,从而更真实、更贴切、更可信、更吸引人。”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夏长勇谈到评论时说:“评论要有说服力,先得处理好‘理’与‘言’的关系。要善于用清新简洁、轻松生动的话语来讲‘高大上’的道理。要多用基层群众的‘方言土语’,少点官腔官调、拿腔拿调;句子要短小精炼、朴实无华,切忌拖沓冗长、耍书生气和学生腔。”
山西日报编辑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刘国锋说:“从叙事技巧上来说,我们力求大多数稿件都是夹叙夹议,以叙为主,以论为辅,一些报道也配发短评,以体现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