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有一句在新闻界耳熟能详的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新闻记者要扮演好“瞭望者”这一角色,除了敬业精神和扎实业务能力外,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当前,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发展进入转型期,新闻工作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状态,这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积极应用科学思维方法来应对变化、研究情况、洞察真相,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挖掘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不至于让新鲜的“活鱼”从身边溜走。
坚持战略思维,善于在全局中判断大势
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着眼全局的高点思维。早在2003年11月6日浙江日报刊发的《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战略思维展示的是看事物的高度和深度,体现的是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决定着一个人能登多高、走多远,能抵达何处。事实上,那些被人称赞与传诵的新闻精品,都是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上产生的。积极应用好战略思维,对于透过现象清晰地看到本质、除掉枝节挖到根本,找到全局中那个最“闪亮”的新闻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闻实践中,必须要把战略思维作为一切新闻活动的逻辑起点,努力养成高超的战略头脑和战略眼光,做到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
近年来,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早期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到最近《让法治为现代中国护航》等,无一不是具有战略思维的新闻精品,都体现着“大国大视野、大党大胸怀、大报大责任”。正如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张研农所言:“如果手中无利矢,心中无靶子,不明指向,不知所云,再精美的文字也打动不了人。”比如,获第24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一文,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大型政论。这篇文章从一些党员干部对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担忧入手,分析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和党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党脱离群众的表现和危险,分析了中央重申群众路线重要性的战略思考,被人赞之为“理论有高度,视野有广度,思维有深度,文笔有力度,说理有温度。”
坚持辩证思维,善于在问题中抓住关键
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闪烁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强烈的问题意识。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在201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性,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才能牵得住“牛鼻子”,抓得准新闻点。新闻工作,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加以报道,更要抓住事物不利的另一面,通过对问题的深刻剖析来发现原因、探求对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空前尖锐,这就更需要新闻工作者自觉以辩证思维来武装头脑,切实强化问题意识,紧扣群众关切关心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从“痛点”着手、从症结点上下笔,有效提升报道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影响力。
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解放军报刊发的《准备打仗,先向“和平积习”开刀》一文获得了一等奖。该文作者连续13天与部队同吃同住同走,现场抓“活鱼”,将主题直指制约我军部队战斗力发展的根本性、倾向性矛盾——和平积习,撞响了全军官兵乃至国人“心中有、口中无”的警钟,振聋发聩,意味深长。无独有偶,同为一等奖作品、浙江广电集团系列报道《寻找可游泳的河》也很好地体现了问题意识和建设心态。该系列报道以“清清河水,共同呵护”为主题,积极从各类污染现象中发现问题、找出成因、提出对策。从“寻找可游泳的河”到“五水共治”,这场由媒体发起的新闻行动,最终演化成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成为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坚持创新思维,善于在突破中创造精彩
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方法。
没有创新的思维,就没有创新的行动和实践。新时期的新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有效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不断破解各种难题和瓶颈,需要新闻工作者切实强化创新思维,把创新意识作为一种习惯,把创新行为作为一种常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新闻实践中,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对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不断进行突破和变革,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江苏省记协主席、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周世康在评价第24届中国新闻奖48篇特别奖、一等奖作品时表示:“它们首要特点是创新。从报道观念、全局谋划、信息采集直到结构、表达上,全程创新,这种创新使信息更丰富、更科学、更透明、更贴近、更接地气,从而更真实、更贴切、更可信、更吸引人。”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则新闻精品,必然是一则创新的作品。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主创人员胡国华在谈创作体会时也表示,获奖“得益于有意识地突破了重大主题报道容易流于‘高大全’、宏观有余生动不足、说教味重手段单一等传统定式,从内容、形式、渠道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创新。”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的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都是做好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操作宝典”。学习好、领会好、应用好这些思维方法,不仅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切实提高把握大势、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能力和水平,更有助于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佳作。
(作者单位:湖州日报社)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