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提高评论语言的亲和力
提高评论语言的亲和力
2016年05月  作者:夏长勇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71    责任编辑:xwywck

 

  报刊评论的话题多为当前政治或经济、社会形势,党委政府重要会议、重点工作、重大改革举措等,内容既重要又严肃,因此语言须严谨规范。但是,无论如何,新闻评论必须把传播效果作为检验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恐怕不少党报评论的得分会较低。

  语言风格上,党报评论普遍存在空洞浅薄、枯燥乏味的问题,“八股文”味道很浓,有鲜明独立个性的好评论甚少。突出表现四大“病症”上:

  一、“标题俗套”

  不是“为……而努力奋斗”、“开创……新局面”之类大而空的标题,就是“为XX叫好”、“期待XX”之类的万能式标题。看书看皮,读报读题。见到这样的标题,谁还有读下去的胃口呢?

  二、“文件腔”

  习惯用“一二三四”,“首先、其次、再次”等摆放段落,安排层次。文章开头总是先讲一段“重大意义”,中间抄抄文件的相关内容,结尾必然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这类评论不过是材料的翻版,连文件中的句子都没经过作者个性化的“翻译”,又何来吸引力呢!

  三、“命令式”

  通篇充斥着“要”、“指出”、“强调”,动辄“应该”如何,开口“必须”怎样,仿佛领导发号施令、部署工作、指挥战役。这样的评论,读者只有退避三舍了。

  四、“口号化”

  有些评论作者似乎很崇拜大理论家们,动辄蹦出来一组早就成为套话的政治口号式长句子,不敢漏掉一个字,仿佛不这样说就要犯错误,就是“不讲政治”。评论中充斥着这类“正确的废话”,是作者思想贫乏、缺少观点的表现。

  党报评论要有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作者要带着情感来写评论。只有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话题重要、这件事情关乎百姓利益,真正把自己“放进去”,文字方才情真意切,文风就能诚恳质朴。同时,评论员都应该是学哲学、用哲学的高手。要善于系统、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善于拨开云雾直抓问题的本质,并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见解。思想深刻了,语言自然会精炼、精准。此外,党报评论也需要文采,需要有一点中国气派,包括:要巧用历史典故,以古喻今、以古鉴今;要善用经典诗词,做到增香添色,恰到好处;要多用群众语言,以收到生动传神、简洁明了的效果,引起读者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

 (作者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