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什么算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什么算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2016年05月  作者:徐 芳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38    责任编辑:xwywck

 

什么算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从帮读者找假牙说起

徐  芳

  2014年8月29日、30日、9月1日,杭州都市快报“热线新闻”用3个整版,报道了为市民徐大伯寻找一副假牙的事。

  这组系列报道从刊出第一天起,在报社内部及社会评报员中就出现了争论的声音。一种意见认为,把老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操心,是一份市民的贴心报纸,另一种意见说:花一周的时间,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就为一位老伯找一副假牙,有这个必要吗?花这么多的力气和版面来报道一个个体、偶然的小事,算不算浪费?

  这个讨论很有意义,它带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才算接地气?

  为什么要帮读者找假牙?

  先简单介绍一下事情起因及过程:

  2014年8月28日上午,都市快报热线85100000接到读者徐女士的来电:前几天,我爸爸在护城河边上看别人钓鱼,突然打了一个喷嚏,嘴里一副假牙掉在了河里,这副假牙值一万多元。我爸爸心痛得很,也很苦恼。我们也去现场找过,但河边都是些杂物和水草,根本找不到!

  徐女士求助快报,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找到假牙?

  8月29日,都市快报刊发了第一个整版的报道《贴沙河边一个喷嚏?一万多块飞进水里 假牙磨合大半年刚适应 重装至少再跑六趟医院 你有什么高招,能帮徐大伯找回假牙?请扫一扫加都市快报官方微信给我们留言》。报道除了讲述经济不太宽裕的徐大伯假牙丢了后带来的种种不便,还发出征集令——如果你是民间高手或专业人士,有好办法或愿意动手帮徐大伯找假牙,请拨打快报热线85100000,或加都市快报官方微信留言,一起为徐大伯解忧!

  报道刊出第一天,快报85100000热线接到几十位读者来电,纷纷帮徐大伯出主意。有说用吸铁石吸的、渔网兜捞的,有建议用金属探测仪的,不少好心人还自发到河底奋力搜寻。快报摄影记者带上了水下拍摄仪,帮徐大伯到事发现场找假牙。还有杭州多家医疗机构或个人愿意免费给徐大伯再配一副新假牙……

  9月2日,峰回路转,事情出现了转机。杭州最顶尖的专业潜水员、西湖水域管理处的胡小乔来了,他穿上专业潜水设备,戴上护眼罩,在水下经过近40分钟的搜寻,假牙找到了!

  为什么要做这组帮读者找假牙的系列报道?

  这实际上符合快报的办报宗旨——做尊重人的新闻,办一张尊重他人感受的报纸。大伯的女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打电话找报社,本身就是对我们极大的肯定——说明我们以往的工作和努力读者是知道的,他(她)的任何想法都会被这张报纸在意和尊重。

  无独有偶。就在寻找假牙的这几天,快报还有一则求助新闻——《紧急求助!谁捡到开开的“小耳朵”? 没有这只人工耳蜗一岁半男孩的世界无声无息 前天下午四点掉落在德胜乐购超市18号收银台附近》,这篇报道刊出后读者反响也是巨大的,开开妈妈的手机当天被打爆了,有提供线索的,有出钱捐款的,有愿意免费提供耳蜗的……对小男孩开开和徐大伯来说,耳蜗和假牙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东西,没有了它,一切都凌乱了。

  天地间,世间事,除了大是大非,还有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感情需要尊重和表达。无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媒体的市场,要靠在意你的读者或是用户给予。当用户有需要时,我们当然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这是个体、偶然的小事吗?

  帮读者找假牙的系列报道刊发后,快报85100000热线接到上百位热心读者的电话,除了帮徐大伯出主意,还有不少人主动跑到河边下水帮他打捞。事件从开始报道到随后搜寻,持续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多次有效传播,网友来支招的也不少,报道不仅撬动了读者、网友参与、表达的欲望,而且有效助推了助人为乐的社会正能量。

  读者王女士给快报热线85100000打来电话:即使假牙没找到,但好心人的这份心意让人心怀感动。一副落水的假牙,让大家看到,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微美”人物。

  网友“三劳飘财”在发给快报的微信中说:这几天在连续报道帮助退休徐大伯寻“牙”,不但记者伸出援手,动用自己的专业设备,不辞辛苦打捞,还动员社会力量全力帮助徐大伯,看到有那么多热心读者参与,我心里非常感动……

  丢了假牙的徐大伯在搜寻现场也激动地抱起双拳:“谢谢了!找不到没关系,你们太热心了,我真的很感激!”

  从2011年8月中旬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都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转改”活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走基层接地气, 践行“三贴近”原则,以提升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接地气”?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要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

  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每天从哪里来?大量的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发现了,有没有把它顺其自然地报道好。正如一位读者所说,所谓的接地气,就是要充分地深入到大家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应当是新闻的素材,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是新闻所针对的对象,虽然,我们都很平凡,可是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工作才能实现的,所以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应当是每一个新闻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新闻的价值,也能让每一个老百姓更为真实地了解到自己的生活。

  好报道要不要设计,该怎么设计?

  这组系列报道刊出后,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报道有策划的味道,有点做出来的感觉。

  毋庸置疑,读者的信任和求助是活水之源,如果说这组报道有设计,那就是——报社通过热线和官方微信、微博,征集民间高手或专业人士,一起为徐大伯解忧!征集的初衷,主要是为了集思广益。

  既然说到这里,就来说说什么是新闻报道的“设计”?如果我们从读者或用户的需要出发,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

  设计是为了让读者更愿读。一位大伯的假牙不小心掉到了河里,除了报道意外和窘境,怎么把这个窄题材撑得宽一点,让更多的人对此产生兴趣?当然需要动点小脑筋,这就需要设计。

  设计是为了让读者更易读。通过其他人的参与,记录更多的故事和细节,引起大家阅读的趣味,在写作中不矫情,很诚恳,这也是设计要达到的目的。事实上有些冷题材“炒”热,靠的就是巧妙的好设计。

  接地气才能赢人气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习近平《之江新语》,第247页)。帮大伯寻找假牙,帮小男孩开开寻找丢失的人工耳蜗,就是通过为读者办实事、小事这些接地气的报道,最终赢得了“人气”。

  因此,在热点事件和具有传播性话题的报道上,除了考虑报纸的传播效应,还要更多地考虑事件在新媒体二次传播中,它的传播点和传播率在哪里、如何持续有效疏导?对记者编辑来说,扎扎实实地采访,扎扎实实地调查,扎扎实实地实验,扎扎实实地报告,这是立身之本,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

  (作者为都市快报本地新闻中心时政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