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13年期间,我在单位主管党建、宣传和网站工作。在宣传管理工作中,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各项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力度等措施,单位的宣传工作连续八年在系统内保持冠军的宝座。在广大通讯员的共同努力下,宣传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背后也发现了通讯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结合通讯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写作中,通讯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写作功底。
新闻要素要齐“全”。特别是消息的写作,一般有固定的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五部分组成。“五个W”和“1个H”都不能少,即: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何因、何果。在写作过程中,通讯员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事实中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或事实的关键点,要安排在导语中向读者报告。导语中,又要把最重要、最精彩的话,作为第一句。第二,进一步说明或解释导语中谈到的事实的材料。这些材料要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安排,可分为若干段落。第三,必要的背景材料,也要按照重要程度进行编排。
标题要做“活”。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是对消息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具有提示内容、评价内容、吸引读者、美化版面等功能。通讯员在做标题时,要注意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标题要准确,切实做到题文相符,题合文意,概括得当。第二,标题要通俗易懂,切实做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杜绝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语。第三,标题要简洁,切实做到一语破的、一针见血的把新闻的核心内容揭示出来。第四,标题要新鲜,切实做到在明白大概意思的基础上,找一个不常用的方式或词语表达出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第五,标题要形象,切实做到让读者看了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六,标题要活泼,切实做到活泼生动,幽默有趣,动感强烈,生机勃发。如:《中国铁路实现飞天梦?青藏铁路铺轨至拉萨 胡锦涛致信祝贺 黄菊出席庆典》、《海风,请为生态文明发力 世界首次利用风能向海上油田供电在渤海》,这样的标题,就非常的新鲜、活泼、形象、生动、直白,淋漓尽致的把新闻的核心内容充分表达了出来。
导语要做到“精”“准”。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是消息里最有价值部分的概述,它将全文的精华集中而突出地浓缩在一两句话中,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导语要讲究时效、真实准确、简短精炼,篇幅不宜太长,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较为合适。要切实抓住事情的核心,吸引读者很轻松的看下去。如:《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 一稿,“9月28日15时15分讯 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这样的导语,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事实、信息传递简捷明了,准确而动感十足。
宏观与微观、观点与材料要相“融”。学习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是一种能力。通讯员要养成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善于用“俯视”和“透视”的眼光看问题。所谓“俯视”,就是要站在全局角度审视新闻现象,从宏观、大局着眼,从微观、基层入手,突出针对性。所谓“透视”,就是要从理性角度出发,具有穿透力的眼光,透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的轰轰烈烈看到问题的所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勇敢的从工作信息中“跳”出来。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大部分通讯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领导日程安排、工作会议、培训等方面的内容,按照常规的工作信息写法,将其当作新闻稿件来投送,往往是石沉大海,即使编辑用了稿子,只不过是个豆腐块。通讯员的这类稿件,之所以被忽略,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按照新闻规律来报道新闻,忽视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结果是有报道少新闻,且没有什么价值。针对此类问题,通讯员要培养“新闻眼”,尽可能的从日常工作信息中,找出“新闻眼”,抓住最具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问题,回答读者最关心的问题,避免公文化、程式化、概念化的工作信息化式常见弊端。要注意选取最有价值的事实报道,选最能感人的细节报道,选最为精妙的观点报道,选与过去相比最有特点的现象报道,这样就从日常的工作信息中“跳”了出来,文章才更清新,才更新鲜,才更鲜活,才更生动,才更活泼,才更吸引读者眼球。
新闻写作要“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揣摩着,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意识到了新闻传播的技巧性和效果不佳的问题,所以他才一再强调写新闻要讲好故事。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一套崭新的讲故事的写作方法。他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性故事。他不是一般性的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入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透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
一提到讲故事,大家就会想到《华尔街日报》,这份报纸通常是将非事件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到的普通人引入到新闻中,通过讲述普通人生活发生的变化,让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身上,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贴近性和可读性。
通讯员要讲好故事,第一,要增强学习意识,吃透吃准中央政策和精神,养成勤学善思善用的良好习惯。第二,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深入到基层,走进百姓当中,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打好扎实的基层基础,营造良好的乡土气息,提升作品的地气、人气和神气。第三,要善于用眼睛“思维”,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切实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抓具体的,抓形象的,搞喜闻乐见的,不要生硬的,不要呆板的,不要别人看不懂的,用本土视角、本土资源、本土元素,打造成读者读得懂、喜欢读、永久难以忘记的作品来。第四,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大话、空话、套话、官话中“跳”出来,不断改变自己的话语方式,用老百姓都能够听得懂、读得懂、理解透的语言,讲好精彩故事,增强语言和文章的感染力、凝聚力,将主题丰富化。
要善于培养通讯员的“趣”。这里所说的“趣”,就是要想尽办法培养通讯员的兴趣和爱好。不少通讯员在写作过程中和我一样,有着类似的感受,都有心烦不想写的时候,都有失去兴趣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冷静下来,树立战胜自己的信心,想一想稿件发表后快乐的感觉,把写稿子当成快乐的事情来做,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每一篇稿件。有些通讯员经常给我讲,我写了很多篇怎么一篇都没发,以后我就不写了。分析一下,稿件没有被采用,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跟国家发展形势不合拍,文章中官话、套话、空话过多、且无新闻价值,故事性、感染力不够强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通讯员需要提高四种能力:
一是要善于找规律、找创意。要紧跟中央、国务院和企业的中心工作及具体安排走、跟重大活动以及节假日特点走、跟各单位生产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实际走,尽量做到选题独特、思维独特、角度独特、写法独特。
二是要像我们建造房子一样搞好结构的设计。材料的安排要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把最坚固的要用来打基础的放在关键的受力位置,好看的装饰材料放在表面上。
三是要像画家一样构思主题。发现新闻线索后,要先将文章的轮廓勾画出来,根据新闻的主线,搭建主题框架,然后逐步添加、修改内容,尽量让领导、同事多看看,提些建议,这样有助于提高稿件的质量。
四是要像厨师一样配好料。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积累素材,只有素材丰富了,才能加工出好的文章来。
新闻写作不是靠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练就出来的,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长期学习,长期总结,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我想,经过通讯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和辛勤付出,一定会打造出优秀的新闻精品来!
(作者为中共西藏那曲地区委员会副秘书长,尼玛县委常委、副书记)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