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媒体人两项硬功夫
媒体人两项硬功夫
2016年05月  作者:李而亮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17    责任编辑:xwywck

  

  如果终身从事新闻职业,什么状况算当到头?

  一般人设计的路径为:记者——资深记者或编辑——编辑部主任或主编——副总编或总编。真要实现这样的过程,就可谓修成正果,功德圆满了。当然,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更进一步,但那已属凤毛麟角。

  笔者可谓早早达到了这样的目标,28岁大学毕业进入人民日报,不到40岁便开始担任西藏日报副总编、总编辑,人民日报市场报总编辑,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后来一直担任团中央直属的中华儿女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至今。这样的经历在媒体中难得而少有。

  由记者而为“官”,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就是你从此后可以不再有硬性的采访任务,不再需亲自写稿;可以常年坐镇办公室发号施令,调度指挥,掌舵把关,对记者编辑及其稿件版面吹毛求疵、一言拍板了。

  如果真这样,你的成长一定不会圆满。

  在我20年的总编辑生涯中,我恰恰认为有两项硬功夫,不管你到什么样的层级和岗位都切不可丢弃,一是不能停笔,二是坚持锻炼身体。

  笔者见多了这样的同行,当记者时风霜雨雪、勤奋高产、大作连连,于是很快得到提拔。可一到了主任或主编位置,作品便明显减少,非“规定动作”再难见其名;若是当了副总编或总编辑,版面上更鲜见其踪影,即便偶尔见之,后面也还有一串名字。显然,此时露头的他,肯定不是执笔人。

  不能说当上主任或总编后可以不操心。无论在媒体那个专业管理岗位上,策划、选题、把关一定更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付出的精力比当记者编辑时不可同日而语。但要是因此而给自己搁笔的理由,那就大错而特错。

  生物学有个著名理论叫“用尽退废”。 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对生物机体的直接影响。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在中国新闻界,“写而优则仕”是常态,因而一些人当上官后,觉得自己本领满满,手拈即来。殊不知时间长了,也会“手艺”生疏,“武功”尽废。

  笔者见多了这样的同行,他们年纪轻轻当上“官”后,开始是不愿写,后来是不敢写(怕部下见笑),再后来是不能写了。

  为了避免自己的用尽退废,我从当上第一个总编起,就硬性规定自己凡重要社论、评论员文章必须亲自动笔;每年最少两次带队到最偏远地方采访,同时一定自己动手写稿。从办报转向办刊后,我在几个媒体开辟了时评专栏,平均每周写2篇,近10年下来已经发表了100多万字,出版了两本时评专著。如今年届退休,依然如故。目的就是强制自己不能停笔,“是骡子是马”,敢在同行、部下面前拿出来“溜溜”。

  要在繁重的工作与沉重的压力下,还能持续不断写稿,靠的是一副好身体。有好身体才能有好精力、好状态,才能出思想、出灵感。如今,大家都说记者编辑是个“民工活”,又累又苦。于是很多人疾病缠身、未老先衰,乃至英年早逝。前几年有一个统计,说在所有行业的领导中,平均寿命最短的就是总编辑。统计未必准确,警示尤在身边。

  笔者经常与各类资深媒体人见面,不是体态臃肿、白发满头,就是面如菜色、腰塌背驼,难见步履矫健、身材健硕,热情奔放、活力四射之人。很明显,平时缺乏系统而规律的体育锻炼。有的也称常打乒乓球,但主要是放松娱乐。

  干媒体工作,没日没夜的高强高压劳动自不待说,任谁都一样。笔者在西藏日报和中青报当总编期间,均有过连续10个月不轮换地上夜班的经历。白天还要出席各种会议,处理各类事务。但我直到60岁,却创造了一项很令自己骄傲的记录——32年职业生涯,没有请过一天病假。

  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别的诀窍,就是长年坚持锻炼身体。无论忙碌还是闲暇、无论上班还是家中,无论社里还是出差(即便出国),锻炼只凭一句话:不要给自己找理由。

  最后说一个近期的例子。2015年8月下旬,我带两名年轻记者到西藏采访。采访地在藏北毗邻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尼玛县,海拔五千多米。临出发两位年轻记者因惧怕高原反应路途艰苦而打了退堂鼓,最后是我这个花甲之年的总编只身跑3天去完成了采写任务。

  ??(作者为《中华儿女》报刊社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