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编采技巧 >> 栏目策划引领创新报道模式
栏目策划引领创新报道模式
2016年05月  作者:白永林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编者按  榆林日报以栏目策划为引领,以评论和深度报道为抓手,推出了大量集政策性、新闻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精品佳作,既把握了主动权、主导权,又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地市党报包括企事业内刊的权威性和引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栏目设置和报道深度。栏目设置体现报纸的精神和宗旨,在新媒体时代,这种精神和宗旨越来越需要深度报道来支撑。

  “顶天”与“立地”结合

  地市党报设置栏目要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所谓“顶天”,就是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宣传报道。所谓“立地”,就是要同全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反映社情民意。依据这一原则,栏目设置要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机结合起来,既把握原则性,又体现鲜活性。

  2014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榆林日报开设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度解读”“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等栏目,全面、准确、系统地宣传新时期党的政策举措。

  同时,围绕市委市政府重要政务开展宣传报道工作。榆林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后,榆林日报除规定动作外,推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从干部抓起 从作风抓起”等系列评论文章,为全市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舆论支持。

  地方两会如何报道,是地方党报每年要面对的问题。2015年市两会期间,榆林日报精心策划,设置了“富裕榆林,夯实幸福基础”“民生榆林,共享发展成果”等栏目,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政务报道还要适时关注地方重要工作的背景和进展,榆林能源化基地建设是陕西省的大事,省委省政府连续12年在榆林召开座谈会,部署协调榆林能源经济建设。榆林日报开设了“走进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榆林”等专栏,推出“春风拂来大潮涌——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纪实”“坚定信心 破解难题 转型升级——全市全力帮扶民营企业发展纪实”“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等大型专刊,既是对历年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政策效应的回应,又是对新形势下稳增长调结构的期盼,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重要政务报道增强了党报的社会效应,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聚焦热点回应民声

  报道是为“问题”而写,应瞄准“靶位”,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热点设置栏目。榆林日报开设“非常关注”栏目,对本地群众热议的话题,第一时间发声,建设性地引导舆论,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榆林“落后”现象不少,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尤为突出。市委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开展各项调研工作,得出“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这一市情判断。报纸开辟专栏,刊登市委领导的调研文章和各界专家学者对破解这一难题的独到见解,在不回避问题的同时,大胆提出对策思路,凝聚建设幸福榆林、小康榆林的正能量。

  榆林新城区和老城区因历史原因道路不畅,“行路难”是榆林市民的切身之痛。市委市政府向群众承诺,从2011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打通47条“断头路”。报社组建专题报道组,坚持三年跟踪报道,从道路现状、堵塞原因、建设进展、各界反响等角度深入采访,刊发文章80多篇,图片100多幅,展示了党报的特色和优势。

  上学难的问题事关每个家庭,榆林市政府三年投入116亿元,新建扩建45所学校。报社组织了强大的报道阵营,对这一工程跟踪报道,共发文字图片报道近百篇,用事实诠释了党委政府工作的主题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榆林出租车一度拼客、拒载现象严重,市民满腹怨气。榆林日报派出报道组调查问题症结,推出5篇系列报道,揭露非法营运车辆扰乱城运市场秩序的现象,分析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通过采访各界人士寻求应对之策。报道推出后,相关部门立即行动,实施了整治、调价、投放等一系列措施,使出租车市场营运秩序趋于平稳。

  凸显特色反映亮点

  榆林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处在黄河与长城交汇、大漠草原与黄土高原交界、游牧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的特殊地理位置。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两基地一中心”(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战略进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效?存在什么问题?是广大干部群众所关注的。榆林日报重磅推出“记者园区行”“科技特派员在行动”“再进白于山区”“沿黄看产业”四个栏目,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集中报道。报道采取“一拖二”模式,即报纸头版和经济版、文化版同时从不同角度报道。如“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科技星火燎原塞上”“神木锦界工业六大片区助力经济腾飞”“榆林空港区:打造城市后花园”等深度报道,以记者的视角,证明园区已成为承载榆林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10年来,榆林市52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12个县区460多个园区、基地、企业、农村,实施农村科技创业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直接经济效益达6.1亿元。报纸开设“科技特派员在行动”专栏,报道10位优秀特派员的感人事迹,这些科技部门、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在沙漠里播种马铃薯,在盐碱地种植燕麦,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白于山区有定边、靖边、横山、子洲4个县57个乡镇609个行政村,这里交通不便、饮水困难、发展滞后。2009年8月,榆林日报曾开展“走进白于山区”系列采访活动,报道白于山区各方面发生的变化。5年过去了,白于山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移民搬迁工作进展怎样?取得了哪些成效?带着诸多疑问,报社再次组织记者集中采访。“再进白于山区”专栏共刊发了《新居新业新奔头:定边县杨井镇范塬峁见闻》《移民搬迁开启葛家沟村新生活》等60余篇报道,再现白于山区的巨大变化。

  陕北沿黄盛产红枣,从2014年9月开始,报社开设“沿黄看产业”栏目,抽调骨干记者对沿黄6县42个乡镇及417公里沿黄路进行集中报道,推出了“吴堡从一枣独大到多元发展”“神木农业示范园引领转型升级”等深度报道,反映沿黄地区公路建设、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巨大变化。

  这些栏目在导向与民意结合的基础上,尊重新闻规律,寻找最佳切入点,在服务性、贴近性、可续性上下功夫,增强了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突破常规注焦百姓

  栏目设置要有利于拓宽报道领域,丰富报道内容,突破常规新闻报道模式,向生活深处延伸。展现普通人的新生活、新追求、新风貌,凝聚社会正能量,是党报“走转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涌现了大批新型职业人。报纸宣传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开设“榆林新型职业人”专栏,让读者从普通人物身上看到社会深层变化,看到现代榆林人的精神状态。这些报道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增强了党报的贴近性,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年度新闻创新案例”。

  (作者为榆林日报社政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