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新闻评奖的“吹毛求疵”
新闻评奖的“吹毛求疵”
2016年05月  作者:柴如瑾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43    责任编辑:xwywck

 

新闻评奖的“吹毛求疵”

——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审核工作侧记

柴如瑾

  856件作品、151.5万字、131.7小时音视频……6天时间里,记者全程见证了40位审核委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

  数天连轴转,成果不小:在为期6天的审核中,审核委员会对323件作品提出663条审核意见。根据这些审核意见,将有168件作品被撤销参评资格,约占审核作品的五分之一。

  继2014年中国新闻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后,2015年7月13日至18日,中国记协第二次组织审核委员会对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进行审核。2015年的审核委员中,有三分之一是2014年就参加过审核的“老人”,以确保规则、标准的延续;另外三分之二的委员是新抽取的,以确保委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一、新闻界的好传统回归了

  2014年,经过各地三级评选、4次公示后提交审核的742件参评作品,仍有338件存在各种明显瑕疵,87件作品被建议撤销。这在新闻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新闻工作者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也是规范、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引导者。”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向记者介绍说:“一字一句一标点,看的是文字,改的是错误,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气,展示的是采访、编辑、版面工作流程的严,体现的是写作文风的实。一分一秒一镜头,审的是画面,纠的是问题,引领的是新闻界的风尚,展示的是采编制作播报工作运作的细,体现的是思想挖掘的深。

  2014年,审核工作发挥倒逼作用,推动很多新闻单位修改了‘采编校印’四审制度,增强了新闻队伍的培训,完善了作品评奖机制,为2015年的中国新闻奖创新评优打下了基础。”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基础工作。

  二、审核委员的的“吹毛求疵”

  “这段话一‘逗’到底,句子没有分层。”

  “‘攻坚破难’是生造词语,应为‘攻坚克难’。”

  “网页专题首页有数处标题漏字。”

  “在新首钢现场的广播节目,没有现场音响,很让人怀疑。”

  “刚刚还在下雪,现在画面怎么绿油油的了?”

  “片中没有对年仅2岁身患耳疾的小男孩进行隐私保护。”

  ……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审核委员是何等“吹毛求疵”!

  三、每个审核小组的“标配”

  一支红笔,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份《标点符号用法》和一份《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摆在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张敬民桌上的这几样东西,是每个审核小组的“标配”。张敬民形象地把自己比喻为“排雷兵”。

  不少委员对记者表示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中国记协领导向他们交代得很清楚,审核委员会的责任“绝不只是挑几个错别字而已”,除了文字性差错,更重要的是要审核作品在导向、社会影响和新闻事实、新闻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13个审核小组,每组均由来自教研机构、中央新闻单位和地方新闻单位的委员组成。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表示,中国新闻奖的审核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活的新闻教材,每年每位审核委员都是一粒“珍贵的种子”,他们本身就会努力推动这些生动案例进高校、进媒体,这将对促进青年新闻工作者打牢专业基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作者为光明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