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中外名记者名编辑的故事
中外名记者名编辑的故事
2016年05月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137    责任编辑:xwywck

 

  》张季鸾写评论讲究及时

  张季鸾接掌《大公报》社论主笔时,媒介日益增多,信息日趋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张季鸾的评议往往锁定于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在对由头或论据时间的表述上,从“近日”、“日前”逐渐变为“前日”、“昨日”。他每晚坚持“看完大样写社评”,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

  》黄远生倡导记者“四能”说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倡导记者要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当有人告诉他说“报社等稿拼版”,他立即拿起笔来就写,速度极快。

  》徐铸成忙碌的办报节奏

  我国著名报人徐铸成在创办香港版《文汇报》时,每天都刊登几篇他执笔的短评,及时评论每天新发生的问题,很受读者欢迎。同时,他还注意其他加工,如加导语、按语及附记等,在版面上配漫画、图片或花边等,力求生动、活泼。

  》赵超构办报的“短、广、软”说

  我国著名报人赵超构,在1953年就提出了办晚报要提倡“短、广、软”特色。短,就是要用少许笔墨表现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广,就是要扩大报道面,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软,就是要文章深入浅出,对读者亲切一些。同时,他还提倡“健康的趣味性”,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

  》李普曼用词简练,语言生动

  在新闻写作中,美国著名记者、政论家李普曼从不夸夸其谈,而是以一语中地的话语来发表对事情的看法。据统计,他在撰写《今日与明日》专栏期间,就曾规定自己每篇文章的字数都在800字左右。他在文章中,力求文字鲜活生动,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比等,使每篇文章具有吸引力。

  》斯特朗的新闻知识来自她母亲

  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熟练练的采访技巧,一定程度桑得益于小时候她母亲鲁司的训练。家中来客人时,鲁斯就教小斯特朗:“如果有人找上门来,一定要问清楚:是谁?干什么?为什么?”这实际上把新闻采访的几个基本要素“5个W”,用很浅显的方式教给了她。

  》爱伦堡主张新闻语言要“三简”

  前苏联著名记者爱伦堡对于新闻语言提出了“简短、简练、简洁”的“三简”原则。他认为报纸不是刊载长篇小说,人们读报纸是很快的,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所以新闻应尽可能简短。但简短往往比长篇大论要困难,需要作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