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通讯员园地 >> 点评通讯员来稿
点评通讯员来稿
2016年05月  作者:李永桃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我们在“走转改”中常会听到通讯员说:“我们的稿子上你们党报真难啊!”其实,不难!党报需要来自基层的声音,而通讯员正好可以架起这座桥梁。那么,怎样的来稿才会被采用?笔者梳理了几篇通讯员稿件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循着这些问题,谈一谈新闻写作要点。

  一、当好“解剖师”

  假如把一篇稿件比做一个人,那么,稿件的主题思想就相当于人的大脑,标题相当于人的脸,文章框架相当于人的骨脉,文采就相当于人的气质。

  一篇好的稿件就好比是一位才貌出众的人。这样的稿件首先要主题明确,或反映真善美或揭露假丑恶,让人读后能如沐春风、酣畅淋漓。其次,层次要分明。分重要、次重要、次次重要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勾勒文章框架,给人以清新、透彻的明晰感。第三,标题要醒目,或提纲挈领,或切中要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要在导语部分尽量说明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物、何因。让读者能花最少的时间了解最详尽的内容。下面看一篇通讯员来稿:

“三箭齐发”提升装备水平“里子”

“绿色制造”撑起乌钢发展“脊梁”

  本报讯    正所谓“人勤春来早”,羊年新春钟声脚步刚刚远走,走在内蒙古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十里厂区,施工机器欢快的轰鸣声,伴着飞溅的铁水钢花,到处飘散着一股股生产和建设的热潮,犹如春潮在十里厂区涌动。今年正月十五还没过,乌钢设备升级技改工程就进入工作状态,铁钢材三条主线设备升级技改工程“三箭齐发”,全面开工建设。同时,几十项钢铁行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将在这次技改工程中“安家落户”。该技改工程全部竣工后,一个乌钢将变成三个乌钢,企业的全线生产设备不但会全部“脱胎换骨”华丽转身、企业装备水平和环保水平跃入全国先进钢铁企业行列,而且还会有力保证绿色制造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让钢铁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环抱中生产。

  环保上档次,企业上规模,设备上水平,一直以来是乌钢的追求目标。恰恰相反,这个目标却成为了乌钢发展的诟病,几经更迭,迟迟不能实现,牢牢拴住了乌钢前进的步伐。长年受困于环保、规模和设备,必然要寻找破围之策。2014年9月28日,河北敬业集团正式接管乌钢。接管后,在钢铁行业面临连续多年低迷的严峻形势下,集团李董事长仍然果断投入巨资对乌钢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升级改造,将环保升级和设备升级技改工程纳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而使乌钢驶进了全面升级改造的“快车道”。乌钢这次的设备升级技改工程最大特点是“绿色制造”。针对乌钢生产设备的“软肋”和短板,集成当今先进的钢铁工艺技术装备,完成企业全流程技改升级……(因篇幅所限,此段后部分省略)

  蓝天、碧水、绿地,这是人们现代生活的美好期许,也是乌钢肩负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随着乌钢科学发展步伐的跃进,草原明珠将会呈现更加美好的绿色写意。

  这篇稿件总计1021个字,仔细通读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毛病:1.标题太长(24个字,不算引号);2.导语太累赘、重复部分多。如 “十里厂区”和“十里厂区涌动”、“人勤春来早”和“正月十五还没过”等这样的重复共有4处。另外,还缺要素——即何时、何物。因为涉及到项目,要说明这个项目什么时候竣工,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给社会带来什么贡献等。后经笔者致电通讯员才问明了该项目具体实施、投产时间和花费的资金等。

  如果此稿投到编辑部的邮箱里,刊发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一是因为编辑部每天要处理几十甚至上百篇通讯员来稿,对于缺要素的稿件,编辑很难抽出有限的时间再一一询问、填空;二是因为稿件重复部分太多,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编辑更乐意处理那些思路清晰、语言简洁的稿件。

  后来,此稿在笔者的精心修改下,最终在2015年4月9日《内蒙古日报》一版见报。见报后的稿件标题为《乌钢上马3项技改工程》,全文总长415个字。

  在修改这篇稿件时,笔者像解剖麻雀似地对其细细解剖,最后文章导语由原来的303个字提炼为134个字,并且进行了高度凝炼。不仅讲清了工程进展及竣工时间,还说明了3项技改对企业整体产业升级的重大意义;既说明了何时,又说明了何事、何因,新闻要素更全;将原文的第二段分成二、三段,由602个字变为274个字,并且增加了投资10亿元等核心要素;结尾部分因在文中用“环保”和比较手法说明了问题,属重复部分,直接删除掉了。整篇稿件变得短小精悍,读起来更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通过对这篇稿件的精心修改,通讯员朋友们应该有所启迪。那就是要写好一篇稿件,首先要善于解剖,要把写好的稿件反复精雕细琢,与相关栏目的稿件细细比对,查找自身的不足,加以完善、修剪。需要注意的是,稿件不在长,在于精,短小精悍的稿件才更容易吸引编辑和读者的眼球。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交织,各种信息漫天飞舞,如果你的稿件冗长,读者是没办法在堆积如山的信息中静下心来品读你的文章,而且这也不符合办报的要求。

  二、当好“搬运工”

  这个“搬运工”,强调的是文章的层次。把没用的搬走,有用的搬来,把能反映主题思想的东西先在大脑里分成强与弱,最重要的放在第一部分,次要的放在第二部分,依次排位。

  请看下面一篇通讯员来稿: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引领百姓实现幸福梦

  本报讯    小城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对促进赤峰市松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2014年在松山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松山区住建局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发展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仅2014年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约10亿元……

  整篇稿件像一个工作报告,读后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者通过给通讯员打电话了解了当地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些亮点,由此搬来了一些场景,让消息有了画面感,变得生动起来。在文章一开头,搬来了“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群星广场”群众活动、锻炼的场景,使文章增加了动感,并将标题改为《松山区10亿元装扮小城镇》,最终稿件顺利见诸报端。

  三、 做好“文外功”

  想把文章写得有文采,更吸引眼球、更动人,还要做好“文外功”。

  1、熟读政策。要有文采的前提是要把握好政策。要对当前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政策了然于胸。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常看电视、常读报纸。每逢有重大会议,要细细品读领导的讲话,了解新政策、新动向。这样,写稿时才会有的放矢,才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每个时期的宣传主题是不同的,只有把政策吃透,才能写出迎合时代发展主旋律的应景稿件。

  2、要多读书、读好书。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很发达,随时随地都能看书读文。有时间的话要多了解历史、留意名人名言。

  另外,适时订阅新书。这样可以迎合时代发展,开阔眼界。在这里,笔者推荐两本新闻业界看好的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高纲老师编写的《新闻写作精要》《新闻报道教程》。细细品鉴其内容,对我们写好新闻作品大有裨益。同时,通讯员朋友们也可以在新浪等页面多浏览新闻和专栏名人传等,以从中感悟写作的点滴。

  3、做读书笔记。把好的句子,名人名言,成语,还有自己平时了解不多、不常用的深度新词摘录下来。近几年,笔者专门做了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及网站上发表的精品文句摘录下来。通过以上方法,日积月累,写作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