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一位资深记者的苦恼与遗憾
一位资深记者的苦恼与遗憾
2016年05月  作者:蒋剑翔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329    责任编辑:xwywck

 

  编者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怀揣新闻理想的年轻人,初入职场时常常有此感觉。如何看待工作中的挫折与不如意之处?如何调适心态?本文作者依其20多年的从业经历,谈了他的思考与建议,包括一些“不出彩”与无奈,很坦诚。

  采写新闻是记者的天职。做了20多年党报记者,在收获成功与喜悦的同时,也时常感到有一些莫名的苦恼和遗憾。有人看到记者发稿很风光,其实有些稿子发出来记者本人并非十分满意和情愿,各种遗憾、苦恼常常伴随,这些感觉甚至会陪伴终生。

  这里,不妨晒晒我的一些苦恼与遗憾。这是青春的足迹,也是一笔学费,也许值得同仁们借鉴与玩味。

  好坯子没能炼出好钢

  2007年下半年我去江永县讲课,县委办副主任蒋文龙同志推荐了一个典型,希望去采访一下。这个典型便是兰溪瑶族乡党委书记谭美池。

  兰溪很偏僻,当时没时间去。谭美池有个在全县“七一”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我仔细读了,觉得这人还不错。我拟了几个问题,拨通她的电话,开始了电话采访。

  谭美池最初是学医的,不知为何却从了政。我从多方了解,都说她很朴实,干工作有一股子狠劲。

  这篇通讯本来应该写得更好一点,可惜我一直没有深入到兰溪去,未能挖掘到鲜活感人的故事和细节。原打算作一深入采访,江永方面催得急,只好依据谭美池的发言材料和电话采访加加工,仓促发表了。工作味太浓,是此稿的一大缺憾。为吸引读者,我勉为其难在标题上做文章——《“孩子,妈妈不是人贩子”》,让大家新鲜一下。此已是无奈之举。

  我去冶炼厂,炼钢的师傅说,钢坯子很重要,好坯子才能出好钢。但又说,若炼得不好,火候不对,好坯子也有炼坏的时候。写新闻也是这样,好典型、好素材未必就一定能写出好通讯。焦裕禄的事迹别人早写了,为何就穆青等人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出了名?深入采访最重要。写通讯,尤其是写人物通讯,非深入采访不行。依材料画瓢,好坯子永远也出不了好钢。

  材料堆里扒出的新闻

  永州住房公积金 一直口碑较好,作为新闻人,我多少知道一些。但如何好?好到什么地步?我说不清。有一年国庆长假过后,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同志请我帮忙写个材料,才第一次走近了住房公积金。

  这个材料是省里要的,而且要求总结他们在规范管理方面的经验,准备在《湖南日报》发表。办公室的同志很努力,写了一个六七千字的总结,大一二三,小123,再小小①②③,除了数字,还是数字,除了口号,还是口号。若作公文和汇报,应该说不错,够全面。问题是,这稿要拿去见报,干巴巴的,谁看?

  他们请我修改,我说无法改。问怎么办,我说推倒重来。他们说这稿后天就要上交,我说那现在就赶紧行动。一人采访来不及,我就下达“命令”:要求他们每个科室写出2至3个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最好还有细节。办公室的同志更是辛苦,把近几年的工作总结都搬了出来。第二天晚上材料收了上来,我一头钻进去,硬在材料堆里找故事、找细节,扒出了一篇较有特色的通讯稿。

  材料不是新闻,工作总结不是通讯,办公室的同志一定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我们做新闻工作的,一定不要被单位材料所迷惑或吓倒,该采访的一定要深入采访,该推倒重来的一定要推倒重来。是新闻,就应该高标准严要求。

  3000字的工作通讯,很快被《湖南日报》全文采用,但报纸出来后,我左看右看,总觉得还是缺乏一些“鲜味”,能让人眼前一亮、鲜活感人的东西不多。我寻思,尽管调动了全身细胞写这篇稿子,材料堆里“扒”新闻,但“二手材料”再多再好,毕究还是与“鲜活”隔着一层墙。这是写作技巧无法弥补的。

  不该遗忘的“马路新闻”

  零陵是我的老家,我在零陵城里住了20多年,每一条街巷基本都已摸熟。零陵很美,曾有“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之美誉,也曾有永州市唯一的“全省最美一条街”。但曾几何时,零陵街头乱摆乱放、车子乱停乱靠,一些主要街道几乎成了“肠梗阻”。

  2008年10月,我三次驾车去零陵,感觉零陵变了,不再塞车。我问了一些司机,他们都说有这种感觉,车行零陵好走多了。什么原因呢?一些人告诉我:如今零陵城管管事了!另一些人告诉我: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零陵动真格了!

  是呀,湖南省全省13个地级市,10个是省级卫生城市,唯“历史文化名城”永州不是的(零陵是永州市的一个区),多尴尬呀。市里正在大张旗鼓抓这项工作,何不去零陵了解一下呢?也许,典型就在眼前。

  提起城管,可能没几个人有好感,网上的负面新闻也特别多。但与零陵区城管局长蒋炳忠慢慢聊天,不知不觉对城管人员心生敬意。城管人员依法开展工作,一般人只看到他们威严、冷峻、无情的一面,而对他们忠于职守、忍耐谦让的另一面却很少看到,这实在是委屈、误会他们了。蒋炳忠原来在多个部门工作过,在邮亭圩镇任过党委书记,干了5个月的城管工作,他总结出了四句话,有些心酸。这就是:“比乡镇更辛苦,比信访局更啰嗦,比计划生育更受气,比公安局更担心。”他是一个实在的人,我相信他的话。

  城市是经营出来的,也是管理出来的。既然是城管执法局,城管就应该上路,就应该执法,不然你不敢管他不去管,城市岂不是一团糟?作为记者,每天都生活在城市中,自然也应该去关注一下身边的城市,关注一下“马路新闻”,毕竟这个城市是大家的。

  值得庆幸的是,2008年我发出关于零陵大力治理“肠梗阻”的第一篇重头报道以后,永州创卫急剧升温,继创省卫成功后,不到两年又跻身国家级卫生城市,实在让人刮目相看。

  最艰难的一次写稿

  做了几年记者后,采访了好几位领导同志,原以为写领导的报道也并不是很难,但有一回却大错特错,且错得一塌糊涂。

  1995年3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第二次来永州市考察工作,下辖的11个县市都跑了,重点考察了7个县,历时5天,非常紧张、辛苦。5天下来,人跑累了,我却非常兴奋。拍了很多照片,记了很多笔记,省委书记的讲话能记的几乎都记了。当时我很有想法,想学着《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样,写一篇大通讯,再发一整版照片,把宣传的声势尽量造大一些。但没想到,我太幼稚了。当我兴高采烈地把五六千字的通讯交给地委书记审阅时,书记翻了几页就给否定了。书记说,还是别发通讯,就发个消息吧。2000字的消息交上去,还是万万没有想到,书记竟迟迟不肯签字。

  是我没写好,或是写错了吗?我仔细看了采访本,没错。又仔细看了《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写作格式、套路也没什么错。问题出在哪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总编辑把我叫去,说书记来电话了,说这稿子不怪记者,记者不了解内情,是有关同志失职了。原来,报社领导也不知道,省委书记这次来有些很不寻常,报道不能按常规搞,应着重突出某个方面。这“某个方面”,按常规报道来讲,只能是象征性的表示一下,绝不会浓墨重彩。而这些,书记不便对记者说,记者平时不在领导的身边,自然也无法知道。不知道,稿子也就无法令领导满意。没办法,最后这稿只能由地委办的领导来改,我站在这位领导的身边,心里难受到了极点。当然我清楚,这位领导的心里也不会好受。

  实话实说,这稿子改得并不怎么好,尤其是标题太没品位太直白。稿子的后半部分是我的,但前半部分已面目全非。我不同意署名,领导说只能以记者名义发。稿子见报后,我却不敢多看一眼。无疑,这是我最艰难的一次写稿 ,也是最不满意的一次写稿,尽管我付出了百倍的热情。

  (作者为湖南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