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特约专稿 >> 上夜班益处多多
上夜班益处多多
2016年02月  作者:任毓骏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90    责任编辑:xwywck

 

 任毓骏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国际部原副主任、人民日报驻美国原首席记者 

  

  人民日报国际部有个不成文的硬性规定:驻外记者行前必须至少上半年夜班。别小看这半年夜班,如果你能认真上下来会使你受益无穷。

  上夜班方知世界大。在国内版面上夜班的编辑们是国内大事的先知先觉者。同理,在国际版上夜班的编辑们自然是全球大事的先知先觉者。

  上了夜班,白班编辑好的稿件已在桌面,新华社的电讯稿每隔几分钟就会传来一批。驻外记者的稿件或传真,或电邮陆续到达。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把这些稿件浏览一遍也就基本知晓天下大事了。而你是编辑,就要遵照新闻规律、宣传方针和版面需求,对这些稿件一一掂量,首先选出版面头条、二条和右上的稿件,以及其他上版稿件,精心编辑,精心做标题,组成一个版面。

  国际部初上夜班的年轻人,大都是名牌大学新闻系的高才生,一开始跑跑腿、打打杂,慢慢就学会了编写稿件,琢磨标题,设计版面。半年下来,就能基本摸清新闻路数,知道如何抢新闻、写通讯,知道版面需求。这样,出国以后很快就能上手,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新闻作品。我上夜班期间,就有几位年轻人后来成为名记者,有的还当了报社部门主任、局长。

  上夜班深感读书少。报纸夜班工作需要专家,更需要杂家;需要通才,更需要快才。见报文章,其底线是“不出错”。一篇稿件到手,首先要快速通读,改正文章中错别字、标点符号;审查文章中是否有政治性、政策性和知识性错误。这些规定动作要在规定时间完成,报纸铁定的出版时间是不容你拖拖拉拉、慢工出细活的。

  见报文章在“不出错”基础上还要求“尽量好”。标题要精心制作,力争抓住读者的眼球;导语要修改得提纲挈领,引起读者的重视;结尾要尽量精彩,令读者回味无穷。

  要在出版时间之前做到见报文章“不出错” “尽量好”,这就看编辑的知识储备和文字素养了。我自认为古今中外之书读了不少,文字功底特别是古文也还可以,但面临艰巨而繁忙的夜班工作,真真切切的体会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上夜班使人有后劲。从1993年到2000年,我在国际部连续上了8年夜班,从版面主编到部门值班主任,可谓我的“八年抗战”。当时曾有风言风语说,看来老任只会坐坐夜班,做做标题,怕是写不了文章。

  2000年,报社派我出任驻美国首席记者,心里还真没有底气。上夜班之前,我曾任驻巴基斯坦记者4年,美国和巴基斯坦不可同日而语。

  我到任后,正赶上美国大选,且是“0年大选”,选情特别复杂。大选投票后,引发“点票风波”,小布什和戈尔的选战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才算了结。初次经受考验,我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

  2001年4月1日,中美战机在南海上空相撞,我是首发这一重大事件报道的中国记者。我就美国人的态度写了《美国政要变脸记》,获得中央领导人的肯定。当年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我的新闻通讯获中国国际新闻奖。10月,布什来华出席APEC会议前,我有幸成为第一个走进白宫采访布什的中国记者。

  布什在任期间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均为我写稿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报道素材。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初期,我与夜班同事密切配合,曾一个月内发表20多篇通讯,创造了发稿纪录。

  驻美3年多时间,我为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和人民网撰写了1000多篇稿件,网络转载超过百万次。曾有媒体采访我说为何能写出这么多东西,我答曰:一是我恰逢美国多事之秋,这是驻外记者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二是上夜班令我多读书,有了更多知识储备,给了我后劲,写稿自然驾轻就熟。

 

 

服务项目:

新闻培训(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新媒体、内训);  媒体资源整合;企事业单位内刊建设及专题片制作;微电影拍摄; 新闻类图书、音像的策划制作及推广;会议服务;书画笔会。

    电话:010-85899333         

    传真:010-85896333

    手机:(0)13621310659   

    联系人:齐老师

    QQ:705871670(请注明:新闻培训)

    邮箱:705871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