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初学写作者怎样采写“小中见大”的新闻
初学写作者怎样采写“小中见大”的新闻
2016年02月  作者:杨玉辰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218    责任编辑:xwywck

 

杨玉辰

  主任编辑,男,生于1944年11月,河北省栾城张村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河北省杂文学会理事,石家庄文协理事,石家庄诗歌研究会理事,北京杂文学会会员,首都新闻学会会员,解放军报社《军事记者》杂志主编。

  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先后写作了各种新闻和文学作品3200余篇,约350万字,获奖40余次,荣立三等功3次,受嘉奖15次。

  近年学习国画(花鸟),在报刊发表50余幅,全国性获奖5次,有的画作到海外展出和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主要著述有:《新闻写作学步》《杨玉辰杂文选》《文苑淡墨—杨玉辰诗文自选集》等19部。

 

  常有初学写作者来信问:编辑常要求我们要会写、多写“小中见大”的新闻,那究竟如何理解这个“小中见大”?新闻稿件为什么要“小中见大”?怎样才能使稿子“小中见大”?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什么是“小中见大”的新闻

  所谓“小中见大”的新闻,是指新闻事实本身较小,而其内涵和影响较大、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

  为了帮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小中见大”新闻的含义,我们不妨把它与另外两种新闻进行一番对比。从当前媒体常见的新闻作品和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来看,按新闻价值分,主要有这样三种类型:

  —— 一是“大中见大”的。这种新闻,事实本身较为显著,影响较为深远。这种新闻波及面大,属于全省、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新闻;新闻的主体往往是有威望、有地位、有知名度的重要人物,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领导、英雄模范、行业领袖、文体新秀等;新闻的读者群大,“轰动效应”也强。诸如中央会议、重要决策、领导人出访、涉外动作、行业改革、重大举措、空前成就等等,就属于这种“重量级”的新闻。这样的新闻多发表在报纸的一版或一版头条位置。就拿2015年5月27日各报头版的新闻来说,《习近平就做好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流转作出重要指示》《就河南鲁山县特大火灾作出重要指示》等,都是实事显著、影响深远、读者群大的重要新闻。

  ——二是“大中见小”的。这种新闻,往往乍看较大,细看“含金量”不高;在本单位或局部看是大事,拿到全省、全军、全国一比较,就成了小事。从我们收到的稿件来看,许多是只站在自己或本单位的角度看问题,经不住全局和新闻价值的衡量。如《某学院发生火灾,被学员迅速扑灭》《某县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某机关召开军民中秋联欢会》等,就属于这种司空见惯、并无多少新闻价值的“局域网新闻”甚至是“黑板报新闻”,这种新闻一般不宜于向对外的媒体特别是向全国性的大媒体投稿。

  ——三是“小中见大”的。这种新闻,大都是你我身边的“常见事儿”,乍看寻常,细读却“弦外有音”,“别有味道”,“有导向意义”。如《师长让我睡在他下铺》,乍看,不过是谁睡上铺谁睡下铺的“小事儿”,但却反映了干部关心战士的新型官兵关系,说明官兵一致的老传统今天依然在发扬。还如前不久一家媒体有这样一则新闻小故事《野生动物的“爱情通道”》,说的是在中蒙边境,解放军官兵们发现部队架设的铁丝网阻绝了野生动物的交流通道,不利于动物发情期翻越铁丝网的“约会”,从而影响了动物的繁衍后代,于是他们专为这些动物设置了多处“约会”通道,为野生动物的“恋爱”提供了方便。这看似举手之劳、几乎人人可以做到的事儿,却反映了官兵们的爱护动物、重视环保的意识在增强。这篇新闻中小中见大的特点就比较突出。

  当然还有一种是“小中见小”的。由于这种“新闻”实际上不能算新闻,也极少有人关注和采写它,这里我们就不提它了。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小中见大”的新闻,是在报纸版面上数量较多的品种,如果写得好,它会接地气,有“人缘”,当然也会“抓编辑”,也比较容易发表。

  为什么要写“小中见大”的新闻

  作为基层初学写作的通讯员,为什么一定要善写、多写、写好这种“小中见大”的新闻呢?这是因为:

  其一,是通讯员的身份和采写任务决定的。按说,专职记者和业余通讯员都是新闻稿件的采写者,其采写任务没有严格明确的分工。但是,由于记者是专职的,有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印发的记者证,其采访范围往往较广,活动也比较自由,采写过程也容易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支持和配合。而基层通讯员是业余新闻工作者(也一度有人称其为“土记者”),一般不能到外单位采访,采写的稿件也不会像专职记者那样直接由编辑部专人处理。这就说明,基层通讯员与记者的采写任务和重点实际上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记者可以跨单位、甚至跨行业采写较大的事件和典型,而通讯员只能在本单位范围内,“瘸子里拔将军”,选择相对大一点的事件和较过硬的典型采写。纵然偶逢中央或省部级的领导来视察或调研,其报道任务也往往由专职记者完成,一般没有业余通讯员的份儿,尽管有时也会遇到记者与通讯员的合作,那通讯员也往往是打打“下手”而已。因此,作为基层通讯员,还是把自己的采写重点放到“立足本单位,写身边‘小中见大’的新闻”更稳妥、更现实些。

  其二,是通讯员的学识、眼界和采写经验决定的。与专职记者相比,业余通讯员有自己明显的“先天不足”,譬如:新闻专业知识和采写历练欠缺。尽管很多通讯员也有本科以上学历,但大部分没有经过新闻专业的学习和重大事件的采写锻炼,在拥有新闻知识、新闻敏感和驾驭重大事件的能力方面,与专职记者尚有明显的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基层通讯员也有专职记者所没有的优势。如通讯员原本就生活在基层,在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方面得天独厚。一个称职的通讯员,可以在不用采访或稍加了解的情况下,就能写出一篇小中见大、声情并茂的短新闻或新闻故事。然而,通讯员所掌握的新闻素材毕竟是有限的,就拿一个县市或乡镇的通讯员来说吧,他不可能在一个有限的地域内,每天都能找到可写成稿件的新闻线索;加之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客观规律使然,许多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偏偏常常患“审美疲劳”和“新闻感冒”病,写不出也写不好“小中见大”的新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通讯员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能妄自菲薄、自愧弗如;也不要盲目乐观,而要充分看到自己的短处,并做到:越是身处基层,越要深入基层、熟悉基层,力求对身边的人和事了如指掌。

  其三,是通讯员的采写基本功锻炼的需要决定的。要求通讯员做到稿件“小中见大”其实是个很高的要求,不仅基层通讯员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就是专职记者,也不是时时、事事、处处可以达到此要求。但这又是一项新闻采写的基本功。倘若这个基本功不扎实,就难以在稿件采写中发现和自觉挖掘事实背后的深层意义,这样写出的稿子往往漂浮、浅薄、新闻价值不大、政治导向不鲜明、正能量的激发和导向不够等。因此,作为通讯员,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通讯员,一定要把写“小中见大”的新闻和力求使自己的稿子“小中见大”当作培养锻炼自己新闻采写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常写“小中见大”的新闻,对通讯员的业务提高起码有以下好处:

  ——关于“小”的锻炼。一般说来,“小中见大”的新闻因其“小”而接地气,从而赢得编辑和读者的青睐。但许多通讯员却在新闻素材面前分不出大小,不知道选什么新闻事实才算“小中见大”的“小”,结果,本意想写“小”,却选了个“大”或“不大不小”的题材。其实“大”与“小”是相比较而言的,只要善于比较,并不难鉴别出其题材之“小”。如同样是比赛,两个大单位的比武自然是比赛,而两个人的技能比试也是比赛。作为通讯员,就要经对比选出适合自己采写的“小”题材。一个部队的通讯员正是基于这样的权衡,把大单位的比武让给新闻干事和记者写,而自己采写的新闻稿《较量》不过是写一个连长与一个新兵的比赛,稿子同样得到了编辑的青睐。

  ——关于“短”的锻炼。一般说来,“小中见大”的新闻都是短新闻,通讯的字数大都在千字左右,而消息甚至只有三四百字。就拿军报上这篇消息《40年,祖孙9人当兵在一个团》来说,作者没有展开去写祖孙9人的详尽事迹,而是只抓住“祖孙9人当兵在一个团”这个“巧”的现象,将继承传统、不忘部队培养的主题揭示出来。全文不枝不蔓,利利索索,只有三百多字,却“小中见大”,发人深思。为什么有的通讯员写新闻稿件动辄几千字,就是写不短?其实常写“小中见大”的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短”锻炼。

  ——关于“快”的锻炼。有人说:“慢工出细活”,“好稿子是改出来的”,可这个规律用到写短新闻中,却不大适用。因为新闻有句行话,叫“快就是质量”。而我们所主张的“小中见大”的新闻,因其短也就格外要求“快”,你不用过细采访,不用多费笔墨,不必多加润色和推敲就可写好稿件,何必因为一词一句的计较而贻误新闻的发表时机呢?有经验的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在短新闻的修改推敲上浪费时间,不如再采写、构思一篇新的短稿子。因此,初学写作的通讯员万万不可像专职记者那样反复琢磨,字斟句酌,而要在写“小中见大”的短新闻中练就“快”的本领,这是练好基本功的需要。

  怎样写“小中见大”的新闻

  那么,究竟怎样采写“小中见大”的新闻呢?这里,我们汇集了一些通讯员的体会,仅供参考借鉴。

  注重培养“大”的“发现功夫”。“小中见大”的“见”,就是指“发现”而言。读者对“大”的发现就存在于稿子所提供的“小”的新闻事实中。只有作者对“大”的发现在先,才会有读者对“大’的发现在后。但要明白,读者对“大”的发现是通过阅读你的稿件,而作者对“大”的发现就要靠自己的新闻敏感了。为什么面对同一个“小”的新闻事实,有的通讯员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大”,而有的通讯员却对其中的“大”视而不见呢?其差别就在新闻敏感上。新闻敏感其实就是从新闻事实中,特别是从所谓“小”的事实中发现“大”的能力。这里的“发现”,或靠作者的细微观察,或靠作者的科学分析,或靠事物发展的结果来证明。经济日报2015年6月23日有这样一则报道:《又见“鸟叔”村里来》,说的是江苏一个村庄里,来了几个背着大旅行包,手提“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按说,几个普通的“驴友”来到一个平凡的小村,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小事”,然而,作者却从这一现象中敏锐地察觉到,平素无人问津的小村,之所以突然吸引了这么多摄影者,原来是由于这里生态环境的变化,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各种鸟类,从而又吸引了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你看,一个普通的小事,却反映了“美丽乡村,生态是金”(该报刊登这一消息的栏目名称)的大主题,由此可见,通讯员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发现”本领是多么重要!

  注重培养积累的习惯。新闻采写“小中见大”中的“小”与“大”的识别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靠后天的自我培养。其中,“善于积累”就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培养途径。有个通讯员,平时非常注意积累,不仅注意在读书看报中积累相关的知识,也留心在平时聊天、训练、探家、听课中积累点滴的新闻线索和新闻故事。这些素材积累多了,也就有了比较和鉴别。这样,哪些事实属于“小”,哪些线索能挖掘出“大”,也便在比较中明朗化了。还有的通讯员,习惯准备一个“题目册”或“线索本”,不仅把听到见到的线索记下来,还随时分析这些新闻线索隐藏在背后的“潜台词”,这些线索的“潜台词”里,往往就包含有新闻价值和政治意义之“大”。俗话说,机遇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要成为新闻采写“有准备的人”,就要在培养积累习惯上下功夫。

  注重“抓两头”,谨防“审美疲劳”。这里的所谓“两头”,一是指“上头”,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指“下头”,即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我们采写稿件时,只有把从“下头”了解的素材和“上头”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挂上钩,对上号,才能不断增强采写的责任心和敏感度,从而写出被编辑看好、使读者欢迎的好稿件。而要抓好“两头”,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多了解上级的精神,这是“抓上头”的主要途径;二是通过多调查、多采访多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这是“抓下头”的唯一办法;三是多将“上”的精神与“下”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准确地抓住身边的“小”,找到与“上”能挂上钩的意义之“大”。然而,据我们所知,有的通讯员,干新闻工作久了,便渐渐滋生了一种“审美疲劳”,对身边司空见惯的“小事”不再关注,对这些“小事”背后的“大价值”也就看不到了,这样一来,大量“小中见大”的新闻线索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岂不可惜?

  学会在“夹缝”里生存,让边角料派上用场。通讯员毕竟不是记者,没有多少采写重大事件和题材的机会。因此,通讯员要与专职记者竞争,就得扬其长,避其短,学会在“夹缝”里生存。譬如,通讯员大多都有陪同记者采访或与记者合作采写的机会,这正是自己扬长避短的大好时机。当记者采访重大题材时,你平时掌握的“小线索”“小故事”恰恰是对记者所掌握的情况的补充;当记者在动笔时根据主题需要舍弃一些“边角料”时,又恰恰会成为通讯员“顺蔓摸瓜”获得新线索、构思新稿件的“原材料”。同时,通讯员也可以利用与记者接触的机会,虚心学习和请教,特别是把记者识别“大”与“小”的方法和经验学到手,把从“小”中发现“大”的辩证思维方法学到手,把手头的“边角料”变为通向成功的阶梯和途径。

  注重提炼标题,使“小”与“大”清晰分明。哪些稿件属于“小中见大”?编辑往往一看标题就能很快地判断出来。如2015年6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消息《好人是一道最美风景——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好人文化巡礼》和《5月份国企运行继续向好》等,只看标题就知是一篇“大稿”,业余通讯员难以驾驭,也没机会参与采写;而同一天反映物业服务的《电梯安全:住宅小区面临的问题》和《物业走了,小区乱了》等,就属于“小”中见“大”适合基层通讯员采写的新闻。这里,特别要注意,在拟定标题的时候,不仅要反映这个“小”——小单位、小人物、小事件,而且要写出稿件所彰显的“大”——大道理、大意义、大价值。如消息《群发短信,宣传征兵》这个标题,前面的四个字“群发短信”,显示的是一个“小”字——如今人人会发短信,“群发”也司空见惯;后面的四个字“宣传征兵”,反映的又是一件大事——征兵,关乎整个强军战略,焉能不大?当编辑通过只言片语的标题能看到通讯员稿件的“小中见大”时,你的稿件也便成功了一半。

  愿大家在学习采写“小中见大”的基层短新闻中,全面锻炼和提高你的新闻采写能力!

 

 

服务项目:

新闻培训(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新媒体、内训);  媒体资源整合;企事业单位内刊建设及专题片制作;微电影拍摄; 新闻类图书、音像的策划制作及推广;会议服务;书画笔会。

    电话:010-85899333         

    传真:010-85896333

    手机:(0)13621310659   

    联系人:齐老师

    QQ:705871670(请注明:新闻培训)

    邮箱:705871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