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摄影 >> 摄影版:能为报纸锦上添花
摄影版:能为报纸锦上添花
2016年02月  作者:李志勇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编者按    摄影版是纸媒上的一块重要园地,如何办好这摄影版,是不少人思考的一个问题。这里介绍平顶山日报的经验,对大家很有启发。

 

摄影版:能为报纸锦上添花

—— 说说平顶山日报如何办摄影版

李志勇

  平顶山日报于1992年开设摄影专版,给摄影记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2年来,版面几易其名,但“镜头对准基层、内容反映时代”的宗旨没有变。有了这种坚持,摄影版由青涩到成熟,新闻摄影越做越强,越做越深。平顶山日报连续7届14年保持河南省“十佳报纸”称号,是省内18家地市报中唯一获此荣誉的报社,这其中,摄影版面功不可没。实践证明,报纸摄影版魅力仍在。

  一、重视摄影,提升报纸可读性

  为了增强党报的可读性,平顶山日报进行过许多创新,创办摄影版面也是其中一项。没有专门版面时,新闻照片多为单幅,且画面很小。有了专版,形象生动的图片多了,报纸也越来越好看。有了可读性做保证,也促进了发行工作。

  1992年,报社与平顶山市烟草局联合举办“小康杯”农村摄影大赛。以3幅图片配文字的报道形式刊登了《“烟迷”常来发》,这种摄影报道新闻人物的形式,让读者耳目一新。河南省襄城县(1997年前归平顶山市管辖,后归许昌市管辖至今)是“烟叶王国”,每年的种植面积达20万亩。时年55岁的常来发是该县库庄乡农民,种植烟叶已有30多年时间,积累了一身烟叶种植本领,十里八乡的农民经常登门拜师学艺。听说他的事迹后,记者乘坐长途汽车到该乡采访,发出《“烟迷”常来发》这组摄影报道(这组图片荣获此次比赛一等奖)。时任平顶山日报社社长贾汉发现了摄影报道的独特魅力,他说:“这种表现形式好啊,传神、形象。”他指示编辑以后对摄影报道,要不惜版面!有了领导支持,《平顶山日报》每年大约发36组摄影报道,平均每月发3组稿件。

  当年10月,平顶山日报创办《美术摄影》版,每两周出一期,这是一个以专题摄影为主、艺术摄影为辅的开放性图片专版。专题摄影展现生活变化、时代变迁,反映各条战线的新变化、新面貌。艺术摄影展示较高水准的摄影作品,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

  1998年,平顶山日报社借鉴南方报纸的先进理念,将《美术摄影》更名为《专题摄影》。2008年元月,又更名为《摄影》,包括“纪实”和“同题摄影”两类内容。“纪实”的特色是讲故事,除了百姓故事外还有事件故事。“同题摄影”是编辑确定一个题目,让摄影爱好者分别去拍。平顶山市有国家、省、市级摄影家5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都在平顶山日报发表过作品,骨干都是报社培养出来的。

  二、选材得当,提升舆论引导力

  摄影报道能否吸引人、引导舆论,选材非常重要。

  《摄影》版一般表现两类题材——事件或人物。选题必须要考虑:弘扬主旋律,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示范引导作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物身上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有了这两个保证,舆论导向才不会出偏差。

  2010年4月15日,湛河区曹镇乡褚庄村张建国等21位农民,成立“四季丰农机合作社”。记者现场第一时间拍摄了合作社成立的素材,回到报社将这一线索向领导作了汇报。

  在人们的记忆中,合作社是上世纪的事情。过去的合作社以公有制为背景,农民都是社员,拖拉机等设备是国家的,收入归集体。曹镇乡褚庄村成立的“四季丰农机合作社”,被赋予了时代新意。拖拉机、收割机等设备都是个人的,农民自愿参加,收入按股分成。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农民,让农机具在夏收、秋收等农忙季节发挥作用。报社领导觉得这个题材很有新闻价值。记者得到领导支持后,跟踪采访12天,拍摄了包括麦收、晒粮等在内的一组完整的摄影报道——《家门口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这组作品于6月11日在《摄影》版刊发。人民日报的《视觉》版也于当月22日刊发,并取名为《农机手故事》。这组图片被评为2010年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人物故事也同样吸引人。马俊欣是郏县人民检察院副科级检察员。1983年,他以郏县文科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法律系。临近大学毕业时,在一次体育训练中不慎从双杠上摔落,造成颈椎骨折。经过医治和顽强锻炼,也只能靠感觉迟钝的右侧身体带动完全无知觉的左侧身体行动。二十多年来,马俊欣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2011年11月,记者用了3天时间跟随采访马俊欣,拍摄了他工作、生活的细节。11日,《摄影》版以整版篇幅推出马俊欣的摄影报道——《鹰城“保尔”马俊欣》,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平顶山市上下,以马俊欣为镜子开展“三平”精神(平凡、平静、平常)讨论活动,他本人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近10年来,《摄影》版先后推出30多位新闻人物,这些“平民英雄” 看似平凡,身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特色,因为《摄影》版的报道,他们成为百姓的典范,张玮等人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三、关注细节,提升记者表现力

  摄影记者拍照片,注意力一般都在图片的趣味性和表现形式上,现场拍摄一气呵成。版面编辑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细节问题。比如故事是否有特写等细节呈现,是否有很多景别等等,如果两者缺乏沟通就会形成矛盾,而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记者主动、提前树立编辑意识,学会站在编辑的角度问几个为什么,多拍些表情、手势或其他不同景别的画面,这样内容就丰富了。

  摄影记者长期从事采访,有时会出现麻木和视觉疲劳的情况,为了赶时间和进度,常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去摆拍照片。比如,让被采访对象按自己规定的动作去做等。这样拍出的新闻,没有特点和个性,而且虚假不真实。要学会听人讲故事,讲完了之后会有灵感,拍摄的细节就有了。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综合厂支护车间,有一个清一色女性组成的“矿嫂焊工班”,是1959年为了稳定矿工情绪,安排职工家属而成立的。记者听说这个线索后,到该矿用一天时间,先在外围采访,与矿嫂们聊天,耐心听矿嫂讲故事,矿嫂们工作、生活的各种细节悉数掌握,第二天才携带照相器材去拍摄。当这组图片上传到编辑部的时候,编辑和值班领导都认为故事完整,细节交代得很清楚,一组《矿嫂焊工班》就这样完成了,这组作品获得2011年河南省新闻一等奖。

  为了让工作圆满,摄影记者要争取把每个焦段的镜头都要带上,这些镜头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比如,广角表现大场面;50毫米的标准镜头可以拍人物表情;105毫米的微距镜头可以拍摄平常看不到的细节;长焦则可以压缩空间,让图片有视觉冲击力。全景、中景和近景都拍到,组成的版面才有空间感。

  四、创新编排,提升编辑想象力

  当一组摄影报道拍摄完成后,如何让版面吸引人,如何让照片出彩,就看编辑的审美水平和眼光了。

  一般来讲,报纸编辑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比较强大的,他们每天面对最多的,是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文字稿件,看多了就显得枯燥和乏味。而图片不是这样!一幅幅鲜活生动、赏心悦目的画面呈现在面前,会让你产生新奇感和编排的冲动。可以说,编排过程就是一次美的享受过程。编过《摄影》版的编辑都反映,自己形象思维的能力也提高了,开展工作的想象力提升很多。

  多年来,《摄影》版的编辑上下传承得很好,老编辑退休前会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工作有了连续性,版面的风格也继承了下来。年轻编辑在继承的同时,不断用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编排版面,努力做到编排的版面与先进地市报和大报看齐。编辑面对一组图片,首先要从这组图片中挑选出一张精彩的做主图,让其放大抢眼,占4栏或更大的面积。然后,根据记者的文字说明和故事顺序,一幅一幅地往下排列,努力做到上下连接,互相联系。总说明紧挨着标题,分说明紧挨各自图片,照片大小搭配协调,疏密有致、错落有致,这样排出的版面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有摄影版面编排经历的编辑,反过来再编辑其他版面,会更加得心应手。

  (作者单位:平顶山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