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丰富语言,改进新闻写作
丰富语言,改进新闻写作
2016年02月  作者:刘汝旺 吴兴龙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39    责任编辑:xwywck

 

丰富语言,改进新闻写作

—— 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有感

刘汝旺     吴兴龙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讲话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对于我们新闻战线深化“走转改”活动,进一步改进文风,纠治“长、虚、旧、硬”的不良风气,弘扬“短、实、新、活”的优良文风,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亲和

  放下有形或无形的“架子”,追求新闻语言的亲和

  习近平同志经常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言和大家交流,话语中充满着亲和、温和、随和,让人感觉很亲切,没什么“架子”。比如,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涌动着理解人、关心人的情感。在要求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系列讲话中,他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板着面孔、硬邦邦地说话。他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问题,油腻的食物少吃一点对身体还是有好处”。这样的话语既如长辈,又似邻家兄长,让人如沐春风,心有所动。

  习近平同志的语言亲和,关键在于他心中装着群众、想着群众,把自己看做是与群众平等的人,因而从没有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新闻工作者应从思想深处放下有形或无形的“架子”,以平等、平视的角度来观察审视、采编新闻、组织报道,努力使新闻语言变得亲和。

  ◆关键词二:通俗

  让语言更接地气,追求新闻语言的通俗

  习近平同志经常用一些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谚语、俗文俚语等,来阐述观点、表达思想,让人听得懂、记得住。比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语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句俗话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向世界表达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的决心;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表达中国与拉美国家共谋发展的时间越长就会彼此更加互信;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说明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教育青年大学生要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立己修身,等等。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新闻工作者应与大众话语体系对接,多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从而使新闻语言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少用大话、套话、空话和“官话”,多用短、实、新、活的群众语言;少用生僻词,多用常用词;少使用复杂的长句,多用简洁、结构简单的短句表述;努力将专业术语换成通俗话语,让大众易理解能消化。

  ◆关键词三:生动

  运用好形象比喻的手法,追求新闻语言的生动

  习近平同志善用比喻,他的许多比喻,生动活泼,形象贴切,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比如,他在讲从严治党、解决自身存在突出问题时,用“打铁”比喻自身修炼;讲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和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时,用“老虎、苍蝇”比喻腐败分子;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时,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比喻自我净化,用“缺钙”、“软骨病”比喻理想信念缺失;在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表示,发展中德关系,好比驾驶一辆汽车,必须看得远,才能安全和顺利;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演讲时,用“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比喻当下中国,等等。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新闻工作者应熟练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张开想象的翅膀,努力使新闻语言生动活泼、和蔼可亲。在新闻语言中加入比喻,一方面能够帮助记者表达读者理解有困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新闻语言呈现出活灵活现的效果。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使用好比喻手法,由于借助了具体、贴切、鲜明的形象来充分表达题意,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时,不能过度滥用,而必须拿捏得当、掌握好火候,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破坏新闻真实性的现象。

  ◆关键词四:具体

  做好抽象说理的释义,追求新闻语言的具体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演讲中,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来凝聚共识。尤其在国外的多次演讲中,他更是注重用故事来讲理、用事实来说话、用事例来说明,让人感到具体实在。

  比如,他在莫斯科的演讲中,生动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事例,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在坦桑尼亚演讲时,列举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以寻常百姓生活的视点,瞬间拉近了两国人民的距离;在刚果演讲时,讲述了3位中国华侨冒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的感人事迹;在墨西哥演讲时,用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闯进世界杯比赛和墨西哥跳水队在中国教练指导下拿下好成绩的事例阐述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等等。在国内的一些讲话中,也注重用鲜活实在的故事和事例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如,他用“老红军一边热泪盈眶讲过草地、家人一边倒掉参汤”的事例警示党员干部保持优良作风;用焦裕禄带着儿子补交戏票钱的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要管住管好身边人,等等。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新闻工作者应提高发现故事、讲述故事的能力,做好抽象说理的释义,努力使新闻语言具体实在。事实胜于雄辩,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它胜于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很多道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很多歪理在实例面前不攻自破。现在的新闻写作越来越强调故事性,强调用生动感人的事例表达思想、引导舆论,增强说服力、传播力。生动的故事,仅仅靠看材料、听汇报是找不出来的,而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调研采访,才能真正挖掘出来。

  ◆关键词五:凝练

  浓缩提炼深刻的思想,追求新闻语言的凝练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常给人一种大开大合、气势磅礴之感。他善于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手法,用高度凝练的几个字或关键词,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比如,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将社会主义思想500年的发展历程高度概括为“6个时间段”。他在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用三句诗词作了高度凝练的描述和概括,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这种气势还体现在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揭示、把握上,比如,他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的30多年,大体每10年是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又有一个共同特点:开头都充满机遇挑战或危机,之后又转危为安,这就是对规律的总结。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锤炼思想、开阔思路,努力使新闻语言凝练深刻。语言的凝练美是一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语言艺术,诗歌的语言尤其具有凝练美的特征。但凝练的语言绝不是干巴巴、枯燥乏味的,而必须精美而富有文采。在新闻写作中,拟制新闻标题,撰写一句话新闻,对概括总结的语言都有很高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在头脑中树立起简比繁好的思想,树立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追求,善于反复打磨推敲,力求语言简明凝练。

  ◆关键词六:幽默

  给“板着的面孔”放松一下,追求新闻语言的幽默

  习近平同志是一位富有幽默感的领导人,无论在外交舞台上与国际友人交流,还是在国内基层考察时与普通百姓交谈,他常会以幽默睿智的表达,将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比如,当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王福康说到中马旅游合作时,习近平同志插话说:“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引得全场一阵笑声掌声。2013年3月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当苏州市委书记发言称“争取用5~8年,使所有的湖泊水质都有根本改观”时,习近平同志插话说:“现在网民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一时语惊四座,引发的不仅是笑语,更是对政府环保意识的呼唤。他在海军“海口舰”上视察时,鼓励水兵说道:“当水兵有没有本事,不在你吐不吐,而在你吐了之后还能不能吃。”水兵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新闻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幽默感,善于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来表达思想,努力使语言产生一种幽默风趣的效果。新闻中对幽默的运用在西方媒体中比较常见,我们的新闻相对来看,“庄重”有余而“诙谐”不足,但随着中国与世界融合脚步的加快,我们的新闻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幽默的成分,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会使新闻更有嚼头,有利于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进而使读者喜闻乐见、争相阅读。

  ◆关键词七:诗意

  将真情实感注入表达之中,追求新闻语言的诗意

  习近平同志善于在讲话时信手拈来古今中外的一些经典诗词,常常收到画龙点睛之效,善于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情怀、展现性情,使语言充满灵动,为讲话增色。

  比如,他用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论述理论学习也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人憔悴”的心甘情愿;更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在“灯火阑珊处”去领悟真谛。这种语言比一般提学习要求更妙趣横生、意味深长。他引用《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更强调当代中国需要继续创新。他也常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内心汹涌澎湃的家国情怀。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新闻工作者应活学活用古典诗词,将真情实感注入表达之中,恰当运用含情蕴理的诗化手法,努力使新闻语言富有诗情画意,让新闻告别枯涩。在尊重新闻事实、新闻主体的前提下,用好诗意化语言,能够以其灵气和诗意,为报道锦上添花。将诗意化的语言用在新闻的标题上,可以起到统揽全文、吸引眼球的作用;用在导语中,可以烘托主题、铺垫细节;用在新闻报道的中间,可以肩负起承转合的责任;用在结尾处,可以收到画龙点睛、余味绵长的效果。

  ◆关键词八:新潮

  敞开胸怀拥抱互联网时代,追求新闻语言的新潮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还时常会使用一些网络上的流行语言,让广大网友感到很亲切,产生强烈共鸣,更向人们传递出了一种文风的新走向、新常态。

  比如,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接受外媒采访时,引用网上流行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说道:“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被工作占去了。”2015年新年贺词中最广为传播的,当属如下两句:“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网络热词“蛮拼的”、“点赞”,出现在最高规格的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着实让人感受到清新的文风。习近平同志让网络语言与官方语言形成互动,更从侧面反映出官方语言正在努力向百姓贴近、向生活贴近。

  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风格,新闻工作者应切实改进文风语态,敞开胸怀拥抱互联网时代,用好网络流行的热词新词,努力使新闻语言更加新潮、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如今,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已经登堂入室,可见于严肃、正规、权威的词典中。对此,新闻工作者更应身体力行,推动新文风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分别为前卫报社政工编辑室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