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遣词造句功夫,必须反复锤炼
遣词造句功夫,必须反复锤炼
2015年11月  作者:章 道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遣词造句功夫,必须反复锤炼

章  道

  无论是给传统媒体,还是给网络写稿,遣词造句的功夫必不可少。要使自己具备这硬功夫,必须要反复锤炼。

  下面结合一些事例,来看看如何在实践中反复锤炼。

  一、用词要反复推敲,要准确清晰

  例1:有时,不同的词反映了不同的动机与境界。比如,“县委书记王俊铭在县委常委某某某、副县长某某某、局长某某某的陪同下,深入某镇某村……”的报道,倘改成“县委书记王俊铭率县委常委某某某、副县长某某某、局长某某某,一道深入某镇某村……”就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表现了不同的工作作风和思想境界。

  前者至少可以让人猜想不是主动的,后者起码是有主观上意愿。一个县的主要领导干份内的事情还要大摆排场,被人推着工作,老百姓看了这样的报道心里会怎样想;反之,当老百姓看到书记时时主动带着身边的人、示范着身边的人下基层办实事,心里又会怎么想。这个问题,可谓“一字两重天”,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记者与通讯员的特别注意。

  例2:一字千金的事,在稿件中是常见的。前几天有一篇报道,写警察打击黑恶势力,将几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无一人漏网”。但在原稿中却是一举抓获,“无一人落网”。一个“漏”字,一个“落”字,却是截然相反的概念。开始编辑也没注意,将稿件录上网页后,一个网民看罢气愤地写道:无一人落网!应先把这编辑收进网里!

  熟字莫错,免出笑话。作为“箫笛之乡”的玉屏人,也常有人将竹头“箫”字写成草头“萧”字,实在太不应该。箫是竹管做的,而不是草管做的。写错了,很惭愧的事。

  例3:动宾句子要完整。有一篇报道,写玉铜公路上发生车祸,仅半小时,“副县长孟碟率领县公安局、县交通局等部门赶赴现场”。(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问题是,这部门怎么率领?显然宾语缺少了人,是率领人去,而不是率领部门去,部门是率领不了的。

  二、行业术语要通俗化

  不少部门都有行业术语,尤其专业性强的单位就更多业务术语,但消息中要尽量将行业术语变成大众知晓的熟语。如电力部门的一则报道,写大龙某处电杆被撞,需要紧急抢修。先写撞坏了“两基”,后面还撞坏了“三杆”,这里的“基”和“杆”或许都是业务量词,“杆”,我们能猜到是电杆,那“基”又是什么?应在文章中解释或直接用其他通俗语言表述。如是自己不能表述清楚的,原则上就宁可不写。这是新闻的惯例。

  三、时间概念要可信

  新闻要新,不要用“最近”、“前不久”的模糊时间概念,同时也不要用让人不相信的太精确的时间。如有一篇写交通事故的报道,写车祸伤者于“00:00时死亡”;当地政府于“凌晨2:00”召开善后协调会。这时间精确得让人怀疑,如是公安部门的法律鉴定文书倒让人相信,这精确到时分上是两个零的车祸消息,倒让人不信了,而读者也不会关心到伤者几时几分死亡的,除非法律需要。

  四、少用长句子,避免多个定语并用,造成拗口难念甚至表述不清

  如有则导语写道:“12月10日上午,县农牧科技局地震观测台、政策法规股、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农机中心、种子站、土肥站等13个站股16人,利用休息日到县工商银行门前开展了主题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制精神’的2011年‘12·4’法制宣传日农业法制宣传活动。”这样的长句子,往往造成文章臃肿和生涩难读,让人如坠五里云雾,同时,还容易造成内容上翻来复去的重复。

  (作者为媒体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