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摄影 >> 在拍客时代,如何搞好新闻摄影?
在拍客时代,如何搞好新闻摄影?
2015年11月  作者:程晓萍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在拍客时代,如何搞好新闻摄影?

程晓萍

  “三人行,必有拍客”。在拍摄设备大众化普及、新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增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加入影像采集人、发布者行列,形成了异常活跃、日益庞大的拍客一族。

  新媒体背景下,拍客群体异军突起,呈现一派热闹异常的全民摄影狂欢。在拍客紧逼之下,摄影记者生存之忧加剧。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社的专业新闻摄影人,如何应对严峻挑战?又该如何坚守专业阵地?

  拍客时代   全民摄影引发影像爆炸

  拍客时代,镜头随处有,影像满天飞。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拍下所见所闻,并将影像上传网络或者借助报纸、电视等媒体与众人分享。

  拍客用镜头记录生活百态、定格事件瞬间、反映社会现象、表达个性诉求,已成为不可小视的大众传播力量。就像信息大爆炸一样,拍客的兴起也点燃了影像爆炸的引线。

  分析拍客群体,大致有这样几个类型:

  随机客串型。这类拍客人数最多,散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行各业,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自认为有传播价值的事件或景象,随时用手机拍摄下来,稍加选择加工就向外发布。

  业余爱好型。将拍摄传播影像作为个人的业余爱好,一有闲暇就带上手机、数码相机等设备,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拍摄对象,并拥有各自较为固定的传播渠道。

  职业关联型。这类一般是社会摄影师或媒体非专业摄影人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拍摄有一定新闻传播价值的图片和视频,且多数发表于自己的博客、微博或所供职的媒体。

  与传统媒体专业摄影记者相比,日益壮大的各类拍客群体数量大、覆盖广、触角多,具有摄影记者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这不仅为网络媒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影像资源,也使不少电视、报纸媒体开始重视利用这个渠道,不惜专门辟出版面、安排时段吸引拍客发表作品,满足网络时代受众的视觉需求。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平台的共同支撑,充分激发了拍客即时表达和与人分享的冲动,全民摄影渐成气候,拍客群体持续壮大。主要呈现这样三个特点:一是面广量大。日益庞大的拍客一族,在拍摄时间上能够全天候,在区域范围上几乎全覆盖,图像采集来源非常之广、发布渠道非常之多,其数量也达到难以计数的海量级;二是实时快捷。在各种媒介上发布的图像,反应速度和翻新频率都很快捷。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实现了实时快速反应、滚动跟进传播;三是鱼龙混杂。来自社会拍客的海量影像信息,因其来源广而杂导致信源难辨真假,可信度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备受质疑。

  无论如何,“影像爆炸”态势已经形成。而且,因满足了及时获得影像信息的需求,大众也不由自主地被卷入这场狂欢,乐于享受这场“爆炸”所带来的烟花色彩。

  拍客紧逼    颠覆摄影记者职业地位

  拍客兴起带来庞杂影像,也向摄影记者发出了严峻挑战。2013年5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裁掉摄影部,解雇摄影记者。这个事件虽尚属个案,但对已身处危机之中的专职新闻摄影人来说,似乎是敲响了职业的“丧钟”。

  摄影报道需要身在现场,队伍庞大的拍客无处不在,几乎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拍客,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抬手拍摄。面对海量的新闻现场,摄影记者往往只能顾此失彼、望洋兴叹。

  突发事件重在即时抢报,无处不在的拍客可以把握第一时间,现场迅捷发图。此时摄影记者却仍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更多时候是疲于奔命而鞭长莫及,最终只能充当拍客作品的用户和受众。

  精彩瞬间稍纵即逝,拍客们可以随时发现、即兴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一瞬,而摄影记者即便浑身挂满镜头满天飞,也免不了会挂一漏万。因此,目前许多传统电视、纸质媒体纷纷开辟拍客作品栏目,呈现无处不在的精彩场景,填补专业摄影记者无奈留下的空白。

  此外,专职摄影记者任职服务于不同的媒体,在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拍摄,采集和发布行为必须遵循体制规范,所反映的内容必须符合媒体定位要求,其作品的传播效应也受到媒体传播形态、传播能力的制约,这导致媒体专业摄影行为和作品受限制因素较多,影响力大大削弱。

  在拍客群体的紧逼下,传统纸媒特别是报社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正被快速蚕食挤压,其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已不复存在,固有的职业地位受到强烈颠覆。

  应对拍客    新闻摄影依靠深度取胜

  面对拍客时代产生的职业危机问题,我们需要多角度客观分析形势,在形势逼迫中强化职业依存的基础保障,争取到可以与拍客共生共存的发展空间。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并行,已成为当今传媒业发展的新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狭义的“新闻摄影”已不再是摄影记者的专利,但是专业新闻摄影人却不能就此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而应该对自身具备的优势保持足够乐观和充分自信。

  国内外业界人士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主席于宁认为,在当今时代,新闻摄影人确实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挑战,但这种挑战绝不是要将新闻摄影人置于死地,而是对新闻摄影人提出更高要求,是迫使新闻摄影人转型升级的挑战。美国有业内人士指出,数字化和拍客终结了“时效新闻摄影”,但数字化和拍客并不是导致新闻摄影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反却是促进新闻摄影的积极因素。

  与一般社会拍客比起来,新闻摄影人目前至少具有这样几大优势:一是专业水平。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视觉总监等,大多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配备专业器材设备,较之普通拍客明显技高一筹。二是媒体保障。摄影记者拍摄新闻图片后,都交由各自供职的媒体编发,和单打独斗的拍客相比,更容易实现采访效率和传播效果最大化。三是新闻素养。职业新闻摄影人注重学习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对社情民意也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问题、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预判报道内容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四是社会责任。传统媒体都有严格的日常管理、规范约束、工作纪律等,记者采访报道是履行媒体职责,发表作品真实性、可信度高,体现较强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发挥这些优势的基础上,新闻摄影人只有主动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固守自己的职业地位,把握生存发展的生机。

  报道内容转型。摄影记者要在更高层面以新的视角把握时代脉络,在研究新闻的选题、价值判断和内容深度等问题上下工夫;要从突发事件新闻摄影向深度报道转型,除继续抢抓时效性强的突发新闻外,要发挥组织策划优势,更加侧重搞好专题报道、组合报道、连续报道等体现专业水平的深度摄影报道。

  工作方式转型。鼓励推动摄影记者积极拥抱数字化,培养熟练使用各类摄影器材、各种传输技术的专业技能。既要继续提高后期编辑、传输照片的能力,在必要情况下也要在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外发布。此外,摄影记者必须强化文字表达能力,力争做到摄影技能和文字功底都过硬,做多面手、全能型摄影记者,以适应媒体内外部竞争的需要。

  综合素质提升。拍客参与的低门槛让专业摄影记者面临更多的社会担当,要本着向社会负责,以真诚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牢牢把握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为了更好地履行媒体职责,新闻摄影人需要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增强业务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在遵循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人文情怀等方面,都应确立更高的目标追求,不断为赢得竞争增添原动力。

  (作者单位:盐阜大众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