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特约专稿 >> 赵兴林:细微深处学真经
赵兴林:细微深处学真经
2015年11月  作者:赵兴林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69    责任编辑:xwywck

 

细微深处学真经

赵兴林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首都北京作为全国商业改革试点,深化改革有序进行。记者部领导考虑到我在工商部做过编辑,让我在首都记者组工作,隶属资深记者刘时平领导,主要跑北京财贸口。

  刘时平同志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阅历广,有水平,心地豁达,善与人交往,以诚待人。他跟当时的北京市一些领导很熟,写起文章很顺手。刘时平同志当时还兼任报社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大家叫他“刘主席”。由于跟群众关系好,平时有些人爱跟他开玩笑,即使玩笑开过了头,他从不发火,嘿嘿一笑了之。后来看到他撰写的《我就是记者》一书,他的记者生涯乃至作品和人品,对他十分敬佩。

  刘时平既是我的领导,又是合作采访的第一人。1982年秋,首都钢铁公司深化改革已经取得骄人业绩,报社领导让记者部派人到首钢进行调查研究并写出深度报道。我与其他同志一起随刘时平到首都钢铁公司蹲点。这次跟随刘时平同志一起采访,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时时处处细心观察刘时平同志怎样采访,从什么角度提问题,以及怎样提炼素材写文章等。

  与刘时平同志一起采访,感受深的是他深入实际、深入采访,以及如何运用材料写出深度报道。比如,刘时平与我合写的通讯《打开经济效益宝库的金钥匙》在人民日报发表后,首钢深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文中“挥泪斩马谡”的生动事例,给文章增添光彩。时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段君毅同志看过本文后,不但认为文章写得好,而且在有关会议上大声疾呼:要求领导干部学习首钢“挥泪斩马谡”精神,克服当前在某些领导班子中存在的软弱涣散状态,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跟名记者一起采访,当然是学习的极好机会;日常工作中,留心向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学习,博采众长,同样能提高写作水平。上个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记者部“三八式”、“四八式”名记者20多位,德高望重的田流同志主政记者部,风气正,人心顺。老记者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研究分析、指导记者写作蔚成新风;采访报道老记者雄风不减当年,中青年记者步步紧追,浓郁的学习氛围催人奋进。那时,记者部每周一例会,部领导首先传达中央领导及报社领导讲话精神;再由联系中央有关部委的记者传达重要信息。然后,部领导部署下一阶段报道任务。

  随着记者队伍不断壮大,为充分发扬记者部的优良传统,记者部领导讲得最多、对我影响最深的两句话:一是“党报记者应该首先是个好党员”;二是提倡“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我理解,前者是做记者应具有的政治素质,后者则要求业务上一专多能。良好的氛围,激励我奋发图强,一步一个脚印向前闯。在工作实践中,为了攀登高峰,我坚持用自己的脚去寻找,足迹遍及北京市一些部委机关和18个区县,努力使自己所写报道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喜闻乐读。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服务项目:

新闻培训(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新闻发言人、网络传媒培训等);

媒体资源整合;舆情监测;企事业单位内刊建设及专题片制作;

新闻类图书、音像的策划制作及推广;会议服务。

电话:010-85899333          传真:010-85896333

手机:(0)13621310659    齐老师

  QQ: 705871670

E-mail:xwyw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