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写作有哪些特点?
吕珊珊 江德洲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历了符号、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作为媒介的传播阶段后,当今时代的信息传播更是进入了以报纸、电视、网络、PC终端等多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评论无论从写作形态还是传播模式上也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一、选题更加广泛。随着当前形势下媒介方式的渐趋多样,评论的新闻性变得更加强烈,它不再单单侧重于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分析,而且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更多的意见,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娱乐等等方面,评论选题更加广泛成为写作形态多元化的重要表现。
二、写作草根化。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型传播形式的出现,新闻评论的写作也日趋大众化、草根化和普及化。这种来自民间的文章,虽然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为我们带来了大众的声音,带来了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对于新闻评论界思想的繁荣、文风的进步有促进作用。这些草根评论文章,形式多样,有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有的奋笔疾书淋漓酣畅,有的幽默生动谈笑风生;其中虽然不乏恨铁不成钢的批评之声,更多的是拳拳的爱国爱民之心和伸张正义的呐喊;有立于高山远眺大海的从容,也有从平凡入手,于点滴看深远,以小见大的睿智;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也从内容和形式上印证着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主流媒体应该放下架子,重视、学习这种清新自然、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并加以创新,而不是一味排斥、否定。也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新闻评论,才能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不是令人生厌的官样文章和八股文章。
三、写作手法也趋多变。评论写作一般以说理为主,大多在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写作语言比较严肃、刻板。然而如今的评论则变得惯用修辞,语言也更轻松活泼,并且媒体在进行评论写作时也更加注意以情动人,尽量削弱说教式的语言,少些大话、空话、套话,转而针对新闻事件注入更多理性的感情色彩,真诚表达作者甚至所代表媒体的观点。这些变化都使得评论更容易加强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为大众所接受。
四、追求标题生动和新颖。追求标题的生动与新颖,无疑是吸引受众关注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阅读量以达到评论传播效果的必由之路。许多新闻评论标题在保证新闻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与各种句式,力求语言的精妙与生动,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抓人眼球,取得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标题是新闻评论的半条生命,是评论主题内容和精神的浓缩与升华。好的评论标题“以目传神”,有着吸引读者阅读的艺术魅力;反之,文章虽好,标题却一般化,这样的标题对读者就会产生挡驾的负面效应。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受众对于新闻评论的阅读呈现出很强的“快餐色彩”,许多在内容方面达到高水准的文章由于没有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围攻下被受众忽略,失去了其应有的传播价值。而如何最大限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当今许多评论作者都选择在标题上追求生动与新颖,争取赢在与受众眼球的第一次接触上。
五、篇幅短小精悍。全媒体时代下的评论写作一大特点,就是“百字左右的短评”。以微博为例,从评论写作的篇幅上来说,变得更加短小精悍,基本上是“一文一观点”。有时要将在一篇报纸上发表的上千字评论,以数百字的形式,精炼准确发表在自媒体平台上,如“人民微评”等,这就需要改编、精编。这样的传播模式对于媒体从业者或者媒体来说,势必会带来某些挑战,也更加考验媒体人的业务能力以及对新媒体的适应性。
六、传播方式改变。如在微博传播过程中,微博使用者通过手机或电脑将信息上传到网站,其跟随者可以通过网络再第一时间收(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到“博主”的信息,同时发表自己的评论,微博这一传播过程给了每一位用户同样的评论自由与空间,充分体现了互动性、能动性、多向性和时效性。从点到面、点对点式的互动转而到面对面的全方位互动,这种评论使得新闻评论在保持了原有的权威性的基础上多了平民化。平民化随之带来的便是与受众距离的拉近,最终带来的就是媒体新闻传播力的增强。
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评论在写作形态和传播模式上的种种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闻传播学的进步。这些改变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同时改变所带来的不只体现出公民参与社会事件能力主动性的增强和公民言论自由空间的扩大,还体现出新闻传播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