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摄影 >> 新闻图片虽好也需谨慎选用
新闻图片虽好也需谨慎选用
2015年09月  作者:颉亚珍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www.xwpx.com)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新闻图片虽好也需谨慎选用

颉亚珍

  新闻版编辑每次组织版面时最费时费力的,除解释性深度报道外,就是新闻图片的选择了,因为一张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图片是照亮整版的“眼睛”——唯有有了神采奕奕的眼睛,整个版面才会有活力。尤其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图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西方学者甚至把新闻图片比作报纸版面的“心脏”,认为新闻图片是把消息直接、及时传送到读者面前的重要手段。

  一、新闻图片的优点

  1、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强,能更快地吸引读者

  新闻图片是对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个精彩瞬间的定格,能够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形象、直观、层次丰富,能在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想象,使其对该运动的发生和延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调查统计证明,版面上新闻图片乃至图片周围区域吸引眼球的几率比文字区域要高53%。拿起一份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肯定是图片。如果图片选得好,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读者就会细读文字;如果图片效果一般,不能感染读者,读者对文字的兴趣也会减少。

  照片上拍出的人物、事件、场景给读者细心观察、揣摩每一细微处提供了可能,让人在瞬间受到震撼的同时又能长久地观察、体味,从而对之印象深刻、回味悠长。尤其是对于战争、灾难、失事及大场面新闻事件的报道,一张好的图片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引起共鸣。

  2014年11月24日,枪杀非洲裔青年的美国白人警察被免于起诉的判决,不仅在事发地弗格森引发持续骚乱,最大规模自发抗议浪潮更是席卷全美。《北京日报》11月27日报道这一事件时,选用了一张特写图片:一片令人窒息的黑暗中,一名非洲裔青年高举紧握的拳头,头微微上扬,眼眸中满是愤怒、失望、茫然……这张图片动人心魄,只一眼,读者就会被图中一片黑暗中的最亮点——眼眸所吸引,其传递出的复杂情绪,更是让人久久不能移开眼睛。

  2、图片的诠释力更强,能为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

  著名报人戈公振说:“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其爱美之感,且无老幼,无中外,均能一目了然,无文字深浅、程度高下之障碍。”

  相对于文字来说,图片能够更直白地传递信息的原始状态,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能够把更多潜在的、无法用语言表达或语言表达力度不够的信息传递出来。其一目了然的特点,使其不受年龄、性别、语言以及时空的限制,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欣赏,能为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而且,图片比文字更富“感情”,读者透过图片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复杂的内心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与图片人物及其相关新闻的距离。

  美国非洲裔青年对改变自身地位的前景有多绝望?对现行制度有多愤怒?语言难以准确描述,上述图片却仅以一个眼神,就充分传递了出来。即使是不识字的人,看到这个眼神,对于非洲裔青年的悲愤绝望,也能感同身受,为之所动。“一图胜千言”,此之谓也。

  3、图片在形式上更美,能活跃美化版面

  新闻图片大都是艺术品,可供读者欣赏新闻人物、景物,它是美化版面不可缺少的素材,读者在欣赏图片时油然产生愉悦。一张好的新闻照片,本身就是最精彩的瞬间,有动感、有色彩、有层次,不仅是认识对象,也是审美对象。在版面中恰当地运用图片,既可以丰富报纸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增加版面的立体感和动感。

  二、新闻图片出现滥用、媚俗化趋势

  1、一个版面上图片太多,凌乱无焦点

  人们常用“万绿丛中一点红”来形容事物的夺目。“红”之所以抢眼,是因为只有“一点”且有“万绿”相衬。试想,如果“一点”变成了“百点”,那还会不会夺目呢?不会,只会“乱花渐欲迷人眼”。

  选用图片是为了通过图片对读者视线的吸引力,合理地制造版面上的强势局部和视线流,使整个版面或某一局部“活”起来。如果一个版面上图片太多,彼此之间又缺乏联系,势必会形成多个视觉中心,不仅难以形成强势局部,视线流也会受到破坏,使版面显得杂乱无章,既不利于突出主体,也不利于整个版面的美观和谐,不利于图片自身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版面上的图片在精不在多。

  2、所用图片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曾说过,新闻媒体对世界的报道不是镜面效应,而是像一个手电筒在无限黑暗的世界中巡游,它有限的光照到哪里,受众就看见哪里。所以,新闻报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通过新闻作品的正面效应来实现的。

  新闻图片因为直白,更应该注意其反映的内容是不是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果,会不会带来负面效应,尤其是隐性的负面效应。有一些新闻图片,表面看来主题鲜明,很有报道价值,却经不起仔细推敲,不但无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某报曾在头版突出位置刊登了题为《销毁赌博机》的大幅新闻图片,图中两位公安人员点燃了被查收的10台电子赌博机,烈焰熊熊,浓烟滚滚。虽然编辑想反映正面内容,但读者看到这幅图片的第一反应是“这多污染环境啊”,其负面效应反而远远大于正面效应。像这样一幅看似正面实则既违反《环境保护法》、破坏生态环境,又浪费资源的负面新闻图片,是不该予以刊登的。

  3、所用图片暴力血腥,缺乏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理应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人文关怀,而不是一味地单纯追求新闻的感官刺激效果和市场效应,如暴力、血腥的图片。后者不仅缺乏深度和感召力,而且影响媒体自身的品牌形象。

  4、刊登造假图片破坏媒体信誉

  新闻图片首先要强调画面内容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包括画面中的形象是真实的,人物的表情和新闻细节是真实的,现场气氛是真实的。摄影记者绝不能摆布或重新导演新闻事件,绝不能在拍摄过程中摆布被拍摄对象或添加、删除以及移动被拍摄对象,绝不能有任何试图改变新闻事件发生时真实场景的行为。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一定要仔细鉴别其真伪,慎防误用破坏媒体信誉。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图片软件技术的发展,制造虚假新闻图片已经变得轻而易举。近年来,新闻图片造假的案例可谓层出不穷:华南虎照真假一事久拖不决,获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曝造假,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证实造假,“金镜头”获奖者自曝《为什么不回家》造假,《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承认是摆拍……滥用数字技术、追求影像完美、用于骗取名利是这些造假新闻图片的共性。

  揭密反伪网站snopes.com的创建人之一大卫·米克尔森担心,尽管许多假照片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伪造痕迹,但是有些图片伪造的技术相当高明,压根儿就找不到任何破绽,最终它们在网上被不明真相者广为传播,以讹传讹。“好比说布什把书拿倒了的那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些照片让真实和伪造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果任凭这种伪造风气愈演愈烈的话,那么要不了几年,人们就不会再相信任何照片了!”

  一方面,新闻图片所具有的再现事实、视觉审美和心理享受的魅力,是报纸上其它元素所无法取代的。《华盛顿邮报》的原发行人玛格丽特说:“新闻图片是以无可争辩的新闻事实,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心灵。”另一方面,图片只是版面众多元素中的一部分,是为内容服务的。编辑在选用新闻图片时,不能只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要更注重传播效果,既要用图片点亮版面,又要避免图片的滥用和媚俗化。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