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擅长抓“活鱼” 精心烹“小鲜”
擅长抓“活鱼” 精心烹“小鲜”
2015年07月  作者:黄育举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45    责任编辑:xwywck

 

  编者按   写人物是报道中的常见体裁,也是内刊版面上的“家常饭”,但如何把人物写好、写生动,却大有文章可做。这期本栏刊登淮安日报社洪泽联络站站长、主任编辑黄育举同志写的一篇体会,通过这个典型事例的分析,大家会有所启发。

擅长抓“活鱼” 精心烹“小鲜”

——我如何写《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一稿

黄育举

  2014年 6月18日,第17届江苏新闻奖评选结果在南京揭晓,我采写的《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榜上有名,该作品于2013年9月26日在淮安日报洪泽新闻版C1版头条刊发,此次荣获江苏新闻奖,是淮安日报创刊以来单件作品第一次获得江苏新闻奖。

  一、不要让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

  援疆干部刘洪的事迹十分感人,笔者不是第一个写刘洪的人,反而是最后一个写刘洪的人。然而就是这最后一写,抓住了新闻价值,写出了江苏新闻奖。这要从中央援疆工作说起。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吹响了全国19省(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号角。同年8月,根据江苏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统一部署,淮安市对口支援七师前方指挥组一行抵达七师,开始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其中,援疆干部、洪泽县农委副主任刘洪的事迹十分感人。2013年5月21日,淮安日报A3版用半个版刊发了奎屯日报记者采写的《一个农业专家的援疆岁月》,详细介绍了刘洪在新疆的艰苦工作。此后,刘洪的事迹在《淮安市对口支援新疆兵团第七师简报》上刊发。

  为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刘洪同志的先进事迹,7月1日,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采访团,顶着盛夏烈日,专程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重点对刘洪同志的感人故事进行深入采访,市委宣传部率先采写的《大漠“胡杨”——记淮安援疆干部刘洪》的人物通讯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淮安传媒》刊发。淮安日报和淮安电视台的记者,淮安日报《镜像淮安》栏目用整版篇幅以题为《大漠红柳——淮安援疆干部刘洪印象》全方位报道刘洪的先进事迹。

  此后,在淮安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省市报纸、广电、网站等媒体纷纷来淮安报道刘洪的感人事迹,他们的报道大多是用通讯手法进行人物专访和事迹报道,这样作为典型人物的事迹介绍是可以的,但是刘洪的亮点却被湮没在长篇大论的文字中,不能挖掘刘洪事迹中的新闻价值,新闻就失去了报道的意义;新闻被那么多人写过了,就成了旧闻了。我眼看有新闻价值的好新闻就要从身边溜走了,怎么办呢?

  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2013年8月2日,洪泽县外宣办的同志在QQ上给笔者留言:“援疆干部刘洪荣登‘中国好人’榜,洪泽县委下文号召向刘洪同志学习呢。”看到留言后,我立即驱车赶往洪泽,看到了相关文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江苏文明办推荐,2013年8月1日,刘洪荣登‘中国好人’榜。”这个是“新闻点”,也是新闻写作“由头”,笔者顿时兴奋起来。在洪泽县委宣传部和农委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找到了刘洪并实地采访了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一篇主题为“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副题为“洪泽县农委副主任刘洪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消息新鲜出炉了。

  当稿件上版时,笔者发现昨天刚见报的一则消息里说,刘洪入围“中国好人”榜,只是个候选人。我上中国文明网一查果然是这样。原来洪泽县委文件有误。于是我又把稿件撤下来,但是淮安日报总编辑薛涛对笔者说,“这篇稿件很有新闻价值,先放一放,再好好改一改,等刘洪登上‘中国好人’榜再发。” 真是一波三折,这一等就是一个月。9月初,结果出来了,让笔者失望的是刘洪没能登上“中国好人”榜。眼看就要没戏了,9月25日,从江苏省文明办传来好消息,刘洪荣登“江苏好人”榜。于是笔者以这个为新闻由头,把修改好的稿件上了版面。

  二、换个角度报新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换个角度就是要在新闻事件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不要泛泛而谈,什么东西都写,如果没有重点,写出来的新闻就变成了“大杂烩”。只有抓住有价值的东西去写,精心烹制“小鲜”,才能写出精品力作。

  精心确定新闻主题。这篇消息反映的是援疆干部刘洪攻克新疆高寒、重度盐碱地区引种南方水生蔬菜技术难题而种植成功,他是全国第一人。于是笔者将主题确定为“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同时,这个主题还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援疆工作是中央决策,另一方面成果符合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构想。这样新闻作品就有了代表性和典型性。

  精心设计新闻标题。标题作为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肩负着推销新闻和报纸的任务。如果标题制作不佳,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文章即使再精彩,读者也没有阅读的冲动,特别是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新闻标题制作更为重要。这篇消息的标题使用三行题,信息量大,抓人眼球,使读者看后一目了然,能总体概括新闻事件。引题是“农业部专家柯卫东说:你做成了我们多年想做而没做成的事”;主题是“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副题是“援疆干部、洪泽农委副主任刘洪荣登‘江苏好人’榜”。该新闻引题用权威专家的话是为了证明主题中的“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副题交代了新闻人物是哪个单位的,以及该则新闻的写作由头。

  精心选择新闻体裁。该作品采用消息的形式报道,短小精悍,是一篇只有900多字的短消息。第一段导语部分,用新闻由头直接导入正题,没有废话,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昨日,从江苏省文明办获悉,洪泽县农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刘洪荣登‘江苏好人’榜,他成功地将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

  第二段写的是2010年8月,刘洪被选派到七师挂职援疆。经调研,刘洪大胆提出,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让新疆人吃上本地产的新鲜南方蔬菜。

  第三段写的是,2011年4月4日,刘洪从南方引进7大箱水生蔬菜种苗运抵奎屯。为防止种苗冻坏,刘洪克服高寒地区安全引种、保种,以及重度盐碱地区水生蔬菜生长障碍等十几项技术难题,把种苗栽种到温室种苗繁育基地的水池中,终于保住了这批珍贵的种苗。

  第四、五段写的是,刘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试验成功了。第六段写的是,水生蔬菜在新疆得到了推广。综上所述,作品采写手法新颖,语言平实,叙述平和、不拔高,不修饰,说故事,力求体现“走转改”之神、“接地气”之韵。文风朴实、清新,逻辑晓畅、练达,令人耳目一新。

  三、接地气好新闻就在你身边

  发现援疆干部刘洪的事迹后,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难得的题材,要真正报道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发现不了新闻事件中的“新闻点”这个有价值的东西,你的新闻作品就不会出“彩”。这篇新闻故事虽然短小,却能引人入胜,意味深长,关键是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来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坚持讲好新闻故事,用不同的视角和“短新实”的文风写好新闻故事。

  洪泽县因洪泽湖而得名,这里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朴实的民风造就了一批先进典型。笔者先后分别以题为《一起吃苦的幸福》《大湖上的光明使者》《他为子弟兵“义剪”已八载》《孝顺儿媳胜闺女》《洪泽湖畔和谐风》《大湖上架起“连心桥”》等推出了孙成斌、邱兵、魏正超、吴梅红、唐国章和唐真亚等典型,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诠释人生的价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先后获得国家、省市诸多殊荣。

  鲜活的故事哪里来?其实就在基层、在一线、在路上。怎样讲好故事呢?笔者经过多年的“走基层”实践,深深认识到,讲故事就是要着重写好人物个性化的一面,用细节、故事来还原人物的本性,表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表现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常听到有人抱怨,无选题可挖、无新闻可写,单位定的任务完成不了。这些人满足于任务、跑跑会议,好像单位不给选题、不给任务就没有新闻可写了。其实,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乏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和发现新闻的“眼睛”。近年来,笔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在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7次,“江苏新闻奖”1次。实践证明,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走基层”得来的。所以说,新闻富矿在基层、在百姓中,只要真正沉下心来,接上地气,走进百姓生活,与百姓交朋友、走进百姓心中,就会有写不完的好新闻。

  (作者为淮安日报社洪泽联络站站长、主任编辑)


作  品:

  农业部专家柯卫东说:你做成了我们多年想做而没做成的事

  他是第一个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的人

  援疆干部、洪泽农委副主任刘洪荣登“江苏好人榜”

  记者   黄育举     通讯员  张天鄂

  本报讯    昨日,从江苏省文明办获悉,洪泽县农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刘洪荣登“江苏好人榜”,他成功地将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

  刘洪参加工作20多年来,先后主持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编著农业实用书2部, 曾2次获得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2010年8 月,刘洪由我市选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挂职援疆。此时,恰逢七师党委提出“少数人种多数田,多 数人种少数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构想。可是,少数园究竟种什么,一直是七师人的困惑。经调研,刘洪提出,把南方水生蔬菜引种到新疆,让新疆人吃上本地产的新鲜南方蔬菜,让“少数园”产出大效益。 然而,在北纬44°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端低温的盐碱地上引种水生蔬菜谈何容易,刘洪是全国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

  2011年4月4日,刘洪从湖北、安徽、江苏引进7 大箱水生蔬菜种苗运抵奎屯。当天奎屯下着大雪,为防止种苗冻坏,刘洪克服高寒地区安全引种、保种,以及重度盐碱地区水生蔬菜生长障碍等十几项技术难题,把种苗栽种到温室种苗繁育基地的水池中,终于保住了这批珍贵的种苗。

  “你在那么艰苦的地方进行了如此规模的试验, 把我们多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做成了。”2011年8 月,国家水生蔬菜行业首席科学家柯卫东在武汉听取应邀参加第五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的刘洪汇报后说。之后,该论文发表在全国蔬菜核心期刊《长江蔬菜》上。

  三年来,刘洪从引种成活的水生蔬菜中,筛选出莲藕、慈姑、蒌蒿、茭白、水芹、荸荠等6个可在北疆推广的水生蔬菜品种,相关栽培技术在《新疆农垦科技》2013年第1、2期上全文刊出,为新疆的广大种植户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技术资料。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苏建财是这一成果的第一批受益者,他家的43亩莲藕在刘洪的精心指导下目前长势良好,预计效益达10万元。

  援疆后,刘洪把七师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先后捐资1万多元为基地购买水生蔬菜种苗、为职工选购良种。他患有腰间盘突出,有时连续下团场,路途的颠簸使腰部疼痛难忍 ,他只好一直趴在车座上。三年来,他下团场项目工地100多次,累计行车里程2万多公里,走遍了七师的十个团场和大部分的农业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