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记说事首页 >> 新闻业务参考 >> 浅谈新闻评论写作如何增强可读性
浅谈新闻评论写作如何增强可读性
2015年07月  作者:徐 琼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196    责任编辑:xwywck

 

  众所周知,新闻和新闻评论构成了现代新闻的两大文体。作为一种有效表达认识与意见的文本,新闻评论既表达作者对具体新闻事件的特定认识,也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由新闻报道而促发的意见进行交流。要使新闻评论收到好的表达、交流效果,就应注重增强可读性。具体地说, 就是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透析新闻事件的能力和深厚的文字修养功力。要能高屋建瓴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求文字的应用简洁精要、生动活泼, 用畅达的文气和斐然的文采表达庄重的理性,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

  一、 切中肯綮,鞭辟入里

  刘勰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即是说写论说文最可贵的是破开事物内部的纹理,切中肯綮,鞭辟入里。新闻评论亦属于论说文范畴,是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说和论理,是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剖析。只有深入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分析评论,点到为止,文章才能出彩;就事论事或者泛泛而谈,满纸空话或废话,无关紧要,隔靴搔痒,是不会引起大众的阅读兴趣的。新闻评论的写作不仅要“真”,也要“深”,应注意依据事实,深入思考,或揭示其意义,或挖掘其根源,或剖析其本质,或预测其影响,就事务虚,缘事议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因此要善于找好突破口,深入挖掘,直击要害,议论精到,要言不烦。例如,不久前,有报道说,南京市民丁先生存款时被ATM机吞去一万元,他当即联系银行工作人员后被告之要等两个工作日才能处理。随后,丁先生换电话致电客服,假称机器多吐三千元,5分钟后客服便赶到。银行解释称,吞了客户的钱,这钱在机器里还是安全的,但机器多吐了钱,就会影响现金安全。(2012年9月9日《扬子晚报》)针对事后银行宣称他们这样做是有“内部规定”的,《齐鲁晚报》发表评论说:银行这种截然不同的服务态度,问题显然不在于其“内部规定”,而在于银行与客户之间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正是源于客户权利的贫困,银行才会在制定规定和流程时,毫无顾忌地只规避自己有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不必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显然,银行所谓的“内部规定”,不啻一种赤裸裸的“霸王条款”。(2012年9月10日《齐鲁晚报》:《银行“变脸”背后的权利不对等》)新华社则针对银行在处理银行和顾客利益受损时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出颇具幽默“小品”色彩的现实一幕,活脱脱折射出的是银行唯利是图的选择性“服务”实质。机器“吞进”的是客户的钱,“吐出”的是银行的款——这才是“吞钱和吐钱,‘客服’两重天”的真正动因。银行需要改进的不只是工作态度,更有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2012年9月10日:《南京某银行“吞吐”有别为哪般?》)找好评论的突破口,实际上就是找到了直击事件要害和解析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进行辩证地分析、议论,文章就能写得深入、精要、有说服力。

  二、 新鲜有力,生动活泼

  好的新闻评论,是思想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两者不可或缺,更不能厚此薄彼,否则,文章不鲜活、不生动,难以吸引大众。

  写好新闻评论,首先要在内容上求“新”——新鲜有力。在选题上,要善于抓住最具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或新鲜事实做出分析和评价;在立论角度的新颖和观点的独到上,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事物,做出与众不同的分析并得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和结论;还要善于引入新的论据,采用新的表述方式,使评论给人以新的信息和新的启迪。

  写好新闻评论,也要在形式上求“活”——生动活泼。分析说理应该生动引人,运用多种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结构方式应灵活多样,依据不同的评析对象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篇布局;语言文字也应生动活泼,使其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生动风趣。

  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型传播形式的出现,新闻评论的写作也日趋大众化、草根化和普及化。这种来自民间的文章,虽然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的是,也为我们带来了大众的声音,带来了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对于新闻评论界思想的繁荣、文风的进步有促进作用。这些草根评论文章,形式多样,有的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有的奋笔疾书淋漓酣畅,有的幽默生动谈笑风生,其中虽然不乏恨铁不成钢的批评之声,更多的是拳拳的爱国爱民之心和伸张正义的呐喊;有立于高山远眺大海的从容,也有从平凡入手,于点滴看深远,以小见大的睿智,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也从内容和形式上印证着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主流媒体应该放下架子,重视、学习这种清新自然、生动活泼的写作风格,并加以创新,而不是一味排斥、否定。也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新闻评论,才能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不是令人生厌的官样文章和八股文章。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