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参评作品为何被取消资格?
——谈进一步强化新闻写作的迫切性
刘 嘉
在2014年“两奖” (即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中,参评作品共计711件,其中参评中国新闻奖的有656件作品,但在这656件作品中有149件作品被取消参评资格。
为何被取消参评资格呢?原因是:在审核环节中,来自全国新闻单位、教研机构和中国记协的32位审核委员会委员认为,这些作品存在原则性、事实性差错以及有两处以上文字、标点、语法、逻辑错误,因此取消参评资格。
此事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与热议,大家在为审核委员会严格把关叫好的同时,也为出现这些本应避免的差错担忧,呼吁新闻界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业务功底培训,促进业务水平的再提高。
这些差错都有哪些呢?具体表现为以下10个方面:
1、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2、字、词误用。
3、直接引语使用不当。
4、代词的误用。
5、数字单位缺失。
6、词语搭配不当。
7、词语重复。
8、句子成分缺失。
9、语句杂糅。
10、硬凑句式。
下面列举几例,看看差错究竟错在哪儿?
一、明显的错字、错词:
例1: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李阳鸣今年6月因病英年早逝的消息令人婉惜。
评:“婉惜”应为“惋惜”。
例2:她裂着嘴笑着说:……
评:“裂”应为“咧”。
例3:晓之以情,动之以理,4天时间里就完成了集中移坟,腾出土地78亩。
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意思是:用道理让他明白,用感情打动他。反过来说,不合逻辑。
二、词语搭配不当:
例1:还帮他解决了大棚黄瓜苗白粉病的生产难题。
评:词语搭配不当,“白粉病”不能与“生产”搭配。应改为“白粉病的防治难题”。
例2:海监84船对其进行喊话宣誓主权。
评:词语搭配不当,“宣誓”是名词,不能作为动词与“主权”搭配,应改为“宣示”。
三、数字单位缺失:
例1:他并于2007回北京创立了汉郎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评:数字后面缺失“年”字。
例2:市场化企业欲贷款1000万。
评:数字后面缺失单位“元”。
四、句子成分缺失:
例1:如此环境,让今年四季度小企业关门、跑路的情况一再出现。
评:句子成分缺失,“跑路”前应该加主语“老板”。
看了以上的例子,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文字常识啊,怎么会出现差错?然令人遗憾和震惊的是,就是这些最基本的文字常识在我们一些记者、编辑手下出现了!而且还是在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中!如此残酷的事实警醒人们,新闻业务的功底是需要反复磨练的,一旦放松要求,就会酿出各式各样的差错!
新闻作品讲究导向性、针对性、时效性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同时更讲究语言文字、逻辑等因素的严肃性、规范性。如果在这些方面不规范,出现明显的错字、错词、词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缺失等毛病,那也是不行的。因为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一篇好的文本,好新闻的文本应该经得起挑剔和检验,是“负责任的写作”。这次评奖把存有那些毛病的作品取消参评资格,可谓吹毛求疵的严格评选。正是这样的吹毛求疵,树立了新闻写作的标杆。
由此还可以看出,新闻写作的培训一刻也不能放松。如果以为“自己的文字还可以”,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再继续读书、练笔;对自己写出的稿子不再反复修改、雕琢,那就会使自己的文字功夫退化,酿出各种差错来。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面前的事实。
(作者为《参考消息》报编辑)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