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童雯霞:如何让副刊变“富”
童雯霞:如何让副刊变“富”
2015年03月  作者:童雯霞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如何让副刊变“富”

童雯霞

  策划独家内容,深挖本土新闻

  以往,副刊多以选用优质的读者来稿或者约稿取胜,网络刚开始普及之际,又以转载奇文美文杀出一条血路,但如今在稿费待遇并不优厚、读者工作压力增大无暇全心创作、网络文章铺天盖地的情况下,这两种做法似乎都不太能让一份综合性报纸的副刊版面保持优质的水平,越来越成为没有生机、甚至会被忽略的副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坚持做好原创不失为一条好方法,具体做法是:

  一、像前方的新闻记者一样从一两条线入手,做好独家内容;

  二、从本土内容入手,做好本地版内容的同时,将好的本土内容前移至全国版;

  三、通过新闻线索寻找副刊“商机”。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做好独家无疑是报纸的重要生路。副刊做独家,这并不新鲜,采访对象只接受《羊城晚报》的专访,也许就是一条独家内容。但在笔者看来,更为有分量的独家内容不是一种简单的陈述,而是要告诉读者完整的消息,而副刊在版面支持方面有先天优势。

  副刊也应该有培育本地板块的意识,做好本土内容,进可攻、退可守,看似版面地方化、副刊内容变窄,实则不然,原因有二:

  一、抢占本地市场,稳定本地读者,有了读者的支持,副刊的路子自然越走越宽。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冰川之父、中国冻土泥石流研究的奠基人施雅风先生去世,他的学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只接受了《羊城晚报》一家地方媒体的采访,因为他认为笔者之前做的“可燃冰”等科学报道内容翔实、语言深入浅出,比较好地做到了科学内容科普化,认为《羊城晚报》是值得信赖、有公信力的媒体。

  二、通过本地辐射全国甚至全球。副刊所承载的科学、文化、文艺等内容不分国界,一些看似本地化的内容如果放到全国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看,依然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与借鉴意义。为此,笔者曾经像跑线记者一样,盯住屡屡出成果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科学院等单位,挖掘(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出广东科学家走出国门到“非洲引进蘑菇,老广或将吃上非洲蘑菇”“广东科学家欲将白蚁变成新能源”“鼎湖山新发现的9种鸟”等可读性强、与本地读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顺着这种思路,一大批新鲜热辣、可读性强的内容也如挖矿一样被挖掘出来:流动管理人员系统与平安广州;汤仙虎潜在广东打造一批“林丹”;南方医科大学博导高建华如何为病人实施变性手术……这些或惊喜或惊奇或惊险的内容均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新闻,一大批“从本地中来,到世界中去”的稿子表现在版面上,让副刊版面更加鲜活,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实用性,新锐读者多了,写作手法多了,热辣话题多了——副刊变“富”绝不是虚言。

  事实证明,坚持推出好看的独家内容是纸媒打开差异化的重要之路,我们做的许多独家采访、本地内容被《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转载。

  运用新闻手法,顺应阅读趋势

  以往的副刊模式化严重,从编辑到文字都略显单一,副刊版面渐渐变得呆板、沉闷,缺乏生气。采用新闻的操作手法和编辑手法后,副刊的版面变得生动活泼,简化该简化的部分,重要的数字等信息不再藏在文字中,而是一目了然,顺应读图时代的趋势,这就让部分喜欢快餐文化的读者也爱上读副刊。

  笔者分析了目前广州多家平面媒体副刊的版面结构后发现,副刊对图片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愿意花钱购买有冲击力的图片,一篇稿件的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副刊编辑在编辑文章时,非常注意将观点提炼出来,剥离数字等信息单独制成表格,在整体包装上注重色块、字体的运用,使得被切分出来的内容既精简耐读又能保持形式的统一。试举一例,《羊城晚报》的《博闻周刊》曾经做过一则《裸骑?裸不起!》的稿子,这是一条引起波澜的本地新闻——当时有组织者发起在广州大学城举办首届“裸骑”的活动,以抗议单车族在马路上的脆弱处境,但由于组织者的“个人原因”,这场沸沸扬扬的活动最终无疾而终。各大媒体对这件事的报道均立足于事件本身,所做的深度报道也只是探究了裸骑失败的原因。从信息服务的角度讲,各媒体做的这条新闻算是完整了,但编辑认为做成副刊文章的空间很大,于是从被媒体忽略的大学生群体入手,向全国各大高校发放了近千份调查问卷,对国内外高校裸骑、裸奔的传统进行梳理,并请专家对这件事情发表看法,这三块文字内容与图片采用了副刊的表达方式,但采访中有多个部分使用了新闻的操作手法:事件问卷调查、问卷分析、专家访谈等。编辑在组织这个版时运用了多种在新闻版面上才用的编辑手法:选用柱状数据图、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请美编提前制作事件发展示意图。这就让副刊的文章既有扎实的现实感、便于阅读的时尚感,又有清晰的历史脉络。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