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编采技巧 >> 王云峰:如何写好“常态新闻稿”?
王云峰:如何写好“常态新闻稿”?
2015年03月  作者:王云峰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如何写好“常态新闻稿”?

王云峰

  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能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新闻的特征与优势,这类新闻从来都是新闻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有价值的事件并不是每天都有,重大与突发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在常态下,如何写出好的稿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善于发现挖掘新角度

  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解放日报》一条经验性消息《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荣获消息一等奖。新闻要有独特性,才能引人关注。这篇报道的背景是,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开通,众多媒体把注意力集中到崇明岛开发商机上,而该文的作者却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崇明岛如何在招商引资中坚持定位。上海长江隧桥开通前后的短短两个多月中,记者曾十余次深入到崇明县各部门、村镇、企业以及农户家中采访,看到了岛上居民希望隧桥开通带来投资、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听到人们对投资涌入影响生态环境的担忧。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再次深入调查采访和挖掘,根据报社领导的指示,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最有说服力的例子,编辑多次修改,以短消息形式在头版头条加编者按刊发。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这篇稿件主题重大,角度新颖。数量对比式标题让人一见钟情,见解独特,必读性强。它报道的新闻事实,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深度和力度,虽然不是重大突发性新闻,但是强大的穿透力,让它在报纸上极为显眼,同时它也让报纸更有分量。

  新闻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的反映,而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角度。在这些客观存在的多种多样的角度中,有的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有的只是反映非本质和非主流的东西。要想写好经验性消息,记者首先要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要有认识高度,才能善于发现。与此同时,记者还必须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研究具体情况、条件,分析它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认真分析情况,做到胸中有全局,摸准脉搏,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报道的目的性与经验的可借鉴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抓准问题写新闻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就有所谓“抓准问题写新闻”之说。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抓住重大问题进行报道,是产生影响社会、震撼人心的好新闻之源。尤其是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也就是利益博弈时期,问题报道搞得如何已成为检验一家媒体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试金石。

  对某些突出的倾向和工作中存在的尖锐矛盾,以及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将它揭露出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严肃批评,对促使问题的解决是有重大作用的。当然,报道问题性新闻,目的不是为了单纯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也不是媒体自身图痛快,把问题摆出来就了事。报问题,受众知晓了“是什么”、“为什么”,更重要的还要让他们明白“怎么办”,要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路子。这不是说“新闻万能”,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舆论导向的基本需要。

  举个例子,《法人》杂志刊发通讯《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后,引来了西丰县公安局在北京拘传记者朱文娜的事件。此事件引起全国轰动。在众多媒体报道中,《检察日报》李国民的文章《以诽谤罪追究记者必须慎之又慎》极具特色,它没有将着眼点集中在揭露和抨击上,而是提出了一个在我国尚未被重视而在国际学界已经成为共识的观点。作者在文中,直截了当地亮出观点:“动辄以刑事手段追究记者责任是危险的,这将让正常的舆论监督举步维艰。”并指出:在法制健全、法治意识比较成熟的国家,“诽谤”属于“民事行为”,而在我国,尽管法律行文上趋向这个目标,但尚未完全达到这一步。这正是我国法治化需要完善的一个方面。作者接着在文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论点。首先是总的原则,即诽谤指控行为应该被非刑事化;退一步,对以官员为“诽谤”对象的案件,认定记者构成诽谤罪的条件应该更加严格;同时要求,公权力机关不应参与发动或者提起刑事诽谤案诉讼。以上三个层次的论述,针对我国诽谤法的不完善,提出了可行的操作程序,是有理有据的。稿件先破后立,有很强的建设性。

  这篇稿件获得第1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给问题“把脉”和“开药方”是写好问题性新闻的关键。简单的披露是不负责任的,提出问题,还要从法规、制度、人民群众的要求、官员的态度和作为、群众反映的主要效果等方面“把脉”和“开药方”,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士认为,当下的新闻竞争,放一炮而走红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的职业操守与综合素养将是决胜的关键。近年来,党中央一直在倡导“走转改”,作为媒体人,我们应从街头社会或草根阶层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生活的复杂性,用心去发现,深入去挖掘隐藏在社会表层背后的新闻,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紧迫的问题,这既是保持和增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对社会与时代负责任的表现。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