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业务参考首页 >> 新闻摄影 >> 草根摄影师怎样才能获大奖?
草根摄影师怎样才能获大奖?
2015年03月  作者:汪起腾  来源:新闻业务参考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xwywck

 

草根摄影师怎样才能获大奖?

—— 由“钱报网·好摄之友”的成长引发的思考

汪起腾

参展作品《追逐阳光》  网友“阿元”摄

  在杭州乃至浙江,一遇社会活动,总有大群揣着长枪短炮的网友,与记者抢镜头;一遇突发事件,也总有网友争分夺秒,与记者抢时间,这就是与众多摄影记者争夺发稿专利的“钱报网·好摄之友”。

  这群曾被不少摄影老记谑为乌合之众的“好摄之友”,8年前草创初期,也和大多网友一样,多凭着兴趣拍照、发稿。心血来潮时,捧着傻瓜相机狂拍一通;热情过后,数月不碰相机,因其“间歇式”热情,被喻为“三板斧”。然而,历经多年“洗盘”和磨炼,“好摄之友”不仅人员数量扩大到数万,而且作品质量也不断提高。这些鸟枪换炮,怀揣单反相机的“好摄之友”,每天都向钱报网及浙报视野网上传大量照片;每天都有“好摄之友”的照片见诸《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媒体。其中网名为“里尔”“龙巍”“天堂侠客”“边走边拍”等人的图片见报率甚至超过大多记者;仅2010年至2011年,“阿贵”的《老外美女西湖救人》、“老劳”的《惊魂一刻》、“傲骨柔肠”的《守护——美丽的撑伞女孩》获得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金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发稿、见报、获奖,以至被传媒界誉为“三冠王”。

  “好摄之友”们从“三板斧”到“三冠王”的嬗变,令人瞩目,也让人好奇。熟谙内情的人都知道,这群植根于民间网友,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一无经过科班学习经历,二无四通八达的官方信息,三无配备齐全的豪华器材,但就是这样一群网友,今天竟闹出了这么大动静,发展到挑战摄影记者的发稿地位。

  那么,他们凭借什么底气,依靠什么本事,形成今天的气候?

  一、靠勤奋“基因”

  新闻是靠跑出来的,拍摄照片更是离不开双腿。下岗后的摄友“龙巍”日均发稿五六个内容,见报二三个,一个月见报70多篇,超过了不少摄影记者。实际上,他信息源根本不如记者,为弥补不足,早晚听广播、看电视,及时搜集当天将要举行的活动,甄选后按图索骥拍摄。摄友“龙巍”的勤奋,堪称“好摄之友”的缩影。

  靠着勤奋,“好摄之友”们不管刮风下雨,暑热寒天,总要出门扫街,双休日、逢年过节,记者轮休,“好摄之友”们却不休息,多拍多传多见报。就如交通警察,各管一路,在与老记者“分庭抗礼”中,勤奋的“好摄之友”根据各自特点,还形成了不同类型:

  人海战术型。现在大凡杭城碰上西博盛会、玫瑰婚典、烟花大会等大型采访活动,各家报纸最多派出二三名摄影记者,分派重要地点拍摄,但面对盛大场面,人员数量往往捉襟见肘。而此刻,“好摄之友”充分发挥人数优势,画面丰富,相比之下记者照片则单薄许多。

  流动扫街型。在“好摄之友”中,也形成了一批逛街记者,其特点为相对年轻、好动,平日喜欢每天踩着自行车、电动车满城扫街。哪里有火灾、车祸,哪里有救人、助人,他们都是第一个知道,第一个上传。比如2010年获得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守护——美丽的撑伞女孩》,就是摄友“傲骨柔肠”逛街时邂逅的收获。

  守株待兔型。真名李晓卫的摄友“里尔”是杭州国税局员工,他的拍摄情形又是另外套路,除了休息天穿街走巷,平时每天早、中、晚三个业余时间段,必到人流如织的西湖断桥“站岗”,举着他的两台单反,左右开弓。一年下来,仅发生在断桥上的照片,发表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上头版的就有20余幅。

  “好摄之友”已从摄影记者口中争得一杯羹,成为报社的第二支发稿队伍。

  二、善用网络“土壤”

  “好摄之友”要成长,离不开网络“土壤”。

  选择网络载体。2005年,当年“好摄之友”前生“人民公摄”面世时,仅有上传功能,所传图片往往泥牛入海无消息,无人评论、无人转发,多数网友积极性难以持续。以后,“钱报网·好摄之友”多次改版,先后衍生出论坛、QQ、微博、微信、个人专区等五花八门功能,网友除了上传图片,还可通过相互评点和交流,既知道了自己图片不足,又能结交新的朋友,其氛围新鲜、充实、“吊胃口”。

  利用低门槛、易操作的“自媒体”。以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为传播特点的“自媒体”为摄友增添了多元立体、交互传播的渠道。

  有别于专业媒体主导,“自媒体”依附于公共平台,以博客、微博、论坛、BBS、网络社会等为主要载体,由普通大众自唱主角。“自媒体”不设既定主题,也没硬规,往往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让“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门槛低、易操作,不受时空限制,使“自媒体”短时间即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而大行其道的“自媒体”上传流程,正好与“钱报网·好摄之友”不谋而合,因此还专门开辟了“腾讯专区”,助推摄友数量和质量更上层楼。

  寻找形式多样的网络交流。可以说,为数众多的“好摄之友”多为拍摄新手,对曝光、焦距和发现题材等几乎一无所知,对于登报,更是一无所想。但是不要紧,有一大群先入“山门”的大师兄。大凡新摄友进门,网聚、采风、作品交流、大摄会、好摄影像、个人作品展示等接踵而至的各种活动,“大师兄”都会带你一路前行。为给“新苗”施肥,“好摄之友”还专门开辟《数码课堂》讲座,分别就《如何曝光》《如何注重人物情绪》等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迄今已推出100多期。

  2013年7月,还推出国内首张电子摄影报《好摄报》,及时预告活动,报道信息、交流作品。有人说,在“好摄之友”论坛,人人都是新苗,人人又都是园丁,不少初绽新苗,就是靠着大家辛勤浇灌,才培育成了大树。

  选择全方位服务。如今浙江省内的报网,可谓群雄并起,“好摄之友”能在其间占得一席之地,离不开多种的保障措施。其一是组织保障:钱报网在原有网络新闻部外,又新增加媒体融合部,两部人员共达20多人,并配备了专职副总编;二是阵地保障:每周辟出四个“好摄之友”摄影专版,四个全媒体专版;三为师资保障:由省摄影家协会领导和报社资深摄影记者担当技术指导和作品评判;四是活动保障:每周小活动,每月大活动,培训、交流、观摩、街头摄影节络绎不绝,有奖赛事持续不停,即时赛、现场赛、一直到10万元大赛,接连不断。全方位应对之下,报社由此前只抓专业摄影队伍,跨越到既抓专业摄影队伍,也抓业余摄影队伍,做到专民统筹、互补,报网统筹。

  重补“新闻课”。数码相机、多功能手机为摄友挑战专业摄影记者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毋庸讳言,大多数摄友未经专业学习和培训,多为“半路出家”,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真实性。拍摄浮于表面假象,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注意客观性。对一些针砭批评的稿件,过多加入拍摄者的感情色彩,在客观公正上有失偏颇。再次,注意时间性。没有把握当天拍摄当天发稿的严规,有些拍摄时间与滞后一天上传时间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好摄之友”从心血来潮的“三板斧”摇身变为今天的“三冠王”,得益于媒介发展。如何让这支挑战摄影老记的发稿队伍,保持发稿量、见报率、获奖数齐头并进的状态,则是报人应该考虑的事情。

  (作者为浙报集团图片中心编辑)